2024-09-27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

你的孩子很好,狹隘的是這個社會。(244)

• 為何我會對孩子抱有這些期望?

• 這些期望是來自過去的經歷還是現在?

• 這些期望的源頭是恐懼與匱乏,還是豐盛與喜悅?

時時注意自己的投射行為,這樣我們才能懂得適時鬆手,給孩子空間行使自己的權力。

在我們開口對孩子下達命令前,可以先在心中回答以下問題:

• 我能先單純地觀察一下孩子嗎?

• 我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嗎?

• 我能先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一邊,並傾聽孩子的想法嗎?

• 我需要做出哪些(內心的)犧牲,才能放下自己的想法?

-----

理解他人不單純只是個漂亮的概念,而是門需要天天練習的技藝,和一種積極主動的存在狀態,需要我們清楚意識到自己與旁人的存在。(258)

培養理解力的第一步就是觀察孩子。從深層的角度來看,觀察代表我們必須放慢腳步、鬆開雙手、暫時喊停,並注意孩子如何用言語和身體表達憤怒、疲憊,或認為自己缺乏價值的感受。

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向父母傳達自己的感受,而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注意他們給我們的提示。很多人以為詢問與試探可以得到答案,但事實並非如此。所有的提示都擺在我們眼前,家長只要放下內心那些會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物,就能發現它們。

孩子的日常行為包含大量資訊。瞭解子女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用問題和命令轟炸他們,而是在一旁默默觀察他們的言行。(259)

2024-09-24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頁226

擁有個人價值的孩子並不是從此不會犯錯,他們當然也會考不及格,未來也可能面臨失業或婚姻危機。他們會沮喪氣餒,甚至會因為一些事情哭到夜不能寐。擁有個人價值不代表擁有與生活與情緒絕緣的能力,更不代表他們接得住人生投來的所有變化球。這些孩子與大多數人的差別在於,面對困境時他們不會羞辱或憎恨自己,而是能利用內心深處的資源解決問題。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頁226)

這觀念真的是太正確太重要了,提醒自己。❤️

2024-09-23

前世今生


最近一直不停聽到有人提到這本書,我覺得……是種提醒與暗示,所以今天又把它從書櫃翻找了出來。

泛黃的書頁是時間走過的痕跡,這本書暢銷的時間剛好是我國中時期,那時的國文老師非常喜歡在課堂上和我們分享她那陣子閱讀的書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和這本《前世今生》。

還記得當年看得毛骨悚然,這一兩年接觸了阿卡西之後,對靈魂議題突然充滿興趣與熱情,加上最近接收到的各種雷同訊息,覺得有必要再來重新讀過,肯定會有很不同的感受。❤️

2024-09-18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頁221

重育自己並不輕鬆,我們不僅要擺脫一直存在於我們腦中的聲音,還必須加入一些新的。重育自己的難度不亞於學習一門新語言,是一份燒腦的差事,就好像獨自一人遊走在異國街上,手上還沒有當地的地圖。如果這就是你當下的感受,我希望你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細細品味,並發自內心接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之所以會感到不自在,是因為這對你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你應該給自己鼓勵,表揚一路走到這個階段的恆心與毅力。

這項內在世界整頓工程將持續一生一世,沒有一個明確的終點站,你的任務是讓內心那盞明燈繼續亮著,不停完整自己,邁向圓滿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旅程。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頁221)

2024-09-16

讀書有感

如果覺得父母給兒時的自己太少支持與肯定,現在能做的就是透過學習給足自己所需要的支持與肯定,重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

而不是將這份匱乏過度補償在孩子身上,他們不一定需要,而且過度補償的結果也會在心底期待相對應的回饋,但如果我們所給的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他們只會感到困擾與壓力,又要如何給出適當的回饋呢?!

不要把自己兒時的傷痛投射到孩子身上

覺醒父母

一般來說,女性更容易在受害者的氛圍下成長,我們會無意識地吸收應該照顧他人的信念,並從中獲得人生的意義。而當這件事終於無法讓我們感到滿足時,我們就會誇大不滿足感,並轉化為個人的優勢,以此來箝制受到自己照顧的人。面對自己的情緒狀態並為它負起責任,有時會令人畏懼,於是我們選擇透過間接的表達方式來達到目的,例如宣稱自己在照顧他人,但其實是在利用他們來幫助自己感到被需要、有價值。換句話說,我們的利他行為,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填補內心空虛的渴望。

---

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

2024-09-13

太陽系行星意識

 


欲使個人行星意識成長,最有效的方式,即放在群體之中學習、接受驗證。事實上,生命是系統式地運轉,想要開展、進化,不可能單靠個人或幾個人能成,必然有足夠的群體關係,才能意識到缺漏,才知道能力可以貢獻至何處。群體未必完備健全,但在個人進化的脈絡上,個人與群體同步發展、相互校正,越多小系統的投入,就越能推動群體大系統的演進。進入水瓶時代,地球文明的確有了翻轉的大機會,這項契機必須由所有人共同造就。

2024-09-11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上帝情結

我們不能一方面指望孩子學會獨立,一方面又因為他們不聽自己的話而驚慌失措,這兩件事不可能並存。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頁96)

家長們,放棄自己的上帝情結吧!

2024-09-09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並不是孩子逼你成為家長


請記住一件事:並不是孩子逼你成為家長,這是你的決定,不是他們的。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頁93)

2024-08-27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投射

育兒的重點不是孩子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而是你的反應、你在回應對方時的感受,以及你如何消化一切情緒。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反應取決於子女的行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家長的反應大多與子女本身或子女的行為無關。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跟孩子以及當下的情境根本毫無關聯,而是源自過往的歷史。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反應當下的事件,而是在回應過去的事件。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與子女失去連結,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還沒治癒過去的傷口。(46-47)

2024-08-19

[繪本] 給親愛的聖誕老公公


今晚睡前書之二,好溫暖好感動好喜歡。❤️❤️❤️


親愛的露西,

我知道你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答案是:不,我不是聖誕老公公。世界上其實沒有聖誕老公公。

是我在聖誕襪裡放了禮物,聖誕樹下的禮物也是我準備的,就像我的爸爸媽媽曾經為我做的一樣。

有一天你也會為你的孩子做同樣的事。你一定會很喜歡在聖誕節早晨,看著他們坐在聖誕樹下拆禮物,臉上閃耀著幸福的光芒。但是,這樣你還是不會成為聖誕老公公。

聖誕老公公比任何人都偉大,他一直都是。但是他真正的任務並不是送禮物。

聖誕老公公是最棒的老師,他讓我們學會「相信」。在你的一生,你都需要擁有信念:我對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自己……甚至是你看不到摸不到的事物。

是的,我說的就是「愛」,有了愛,即使有時候我們感到寒冷又黑暗,愛也能從內心照亮生命。

所以,我不是聖誕老公公。聖誕老公公是愛,是奇蹟,是希望,也是幸福。

聖誕老公公得到很多人的幫忙,這些人心中因為他而滿懷喜悅。我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你也是了。


愛你的媽媽

2024-08-05

關於內在恐懼

全世界的媒體都大同小異,不在乎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想獵奇,這是人性的醜陋面,但也有不隨之起舞的人,這是人性的可貴面。

那些不斷污名化他人的人,最該做的事情是,問問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恐懼什麼?以至於需要費盡洪荒之力極盡所能去造謠?

2024-06-07

《熱天的時陣:嚕嚕的夏天》呂美親台文朗讀


大學時修過一門通識,「臺語文學概論」,全臺語創作和朗讀真的超級好聽超級感動,唸起來和日常口語的臺語不太一樣。

研究所時,某次研討會上,聽到主持人(還是評論人)呂美親全程臺語發音,瞠目結舌,太驚人。

囡囡兩歲時,帶她去上繪本畫畫課,聽到一位媽媽不停地用臺語和兩名幼兒交談,再一次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經聊天後才知道他們是全臺語家庭,想到自己逐漸流失的母語能力,再一次深感佩服。

或許這也是醜爸的課特別吸引我且讓人感覺親切之處,因為總能連結到我的童年記憶。對於臺語一直有種特別的情感,因為那是我生命最初認識世界的方式,但卻也漸漸失去連結了,感覺悲傷。

2024-06-05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很希望父母也能多花點時間探索自己的人生,然後帶著我一起前進。而不要一直想著期望我變成什麼樣子。我會希望,我們彼此的人生都是驚奇,充滿未知和可能性。」

「每個人認知的世界都非常有限,然而只要我們意識到這點,就會開始觸及到更多的可能性。希望我們能成為彼此的禮物,特別對我們的孩子來說,一個年長的生命提供的不應該是設限,而是使他看到,原來生命可以開展得如此多樣、神奇且美麗。希望這是我們留給孩子們最後的印象。」

2024-06-03

阿苗文章

我並不覺得北一女台大有什麼了不起。

我反而覺得,盲目的學歷主義,是許多臺灣社會亂象的根源。

成績跟體重一樣,就是個數字。或許可以拿來自我提醒,但不能成為我們看不起別人的理由。

讀北一女台大最大的收穫,不是自己變得多優秀,而是看到許多人比自己更優秀。親身體驗世界之大,繁花似錦,到處都是各種怪物強者。

畢業多年,深覺北一女、台大畢業生的身分,伴隨「榮譽」產生的,是「責任」而不是「驕傲」。

我受邀到所謂「高中名校」演講時,只要時間允許、主題合適,我總會跟學生們分享我對於名校學歷的想法。

當議員之後,到校園演講機會減少。就在這裡,將我個人的人生哲學分享給大家:

「各位同學覺得,你今天能坐在這間教室,是因為自己的聰明和努力嗎?

我曾經是這樣以為的。我之所以能考上北一女、台大,都是因為我自己的才智與打拚。

直到上了大學,拓寬自己的學識與眼界,我才了解,我能考上北一女中、台大法律,除了自己的努力,還有幸運,還有許多人的支持。不是全靠我自己。

我高中時期,北一女學費一學期才8,000多,但我們每間教室,早就全部配有2台冷氣、投影機或電視。學校老師基本都有碩士學歷。

到現在,還有很多學校沒辦法班班有冷氣,還有很多偏鄉找不到老師。北一女一學期學費才8,000多,怎麼有這麼多資源?因為國家有很多補助。

我讀台大法律時,每學期學費才兩萬五左右,讀四年才20萬。但四年畢業修了超過148個學分。讀全國第一名的法學院這麼便宜嗎?

一樣的答案:因為國家有很多補助。

全國的納稅人,99%都不會讀北一女、台大法律,他們的子女也未必有機會讀北一女和台大。

納稅人如此慷慨,用稅金補助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擁有與付出的學費不成比例的資源。為什麼?

因為納稅人相信我們很優秀,培養起來對國家社會有好處。所以才大手筆補助所謂的『菁英教育』。

但我們真的很優秀嗎?

我們能入學,並不因為我們的品格特別高尚,也不因為我們是一群特別好的人。

純粹只是因為我們比較會考試。

而我們都很清楚,考試的分數高低,跟人的品質是否優秀,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畸形的考試主義,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差不多的運氣。

如果我不是出生在臺北的普通中產家庭,而是出生在某個教育資源匱乏的偏鄉。

就算我個人的聰明才智與努力都一模一樣,我有機會讀北一女、台大嗎?

我很清楚,應該是沒機會的。

很多比我們聰明、比我們努力的人,因為出身境遇不同,就沒有我們的資源和機會。

我們是受了許多素昧平生者的幫助,加上一些幸運。才有機會成為所謂『名校畢業生』。這是客觀的事實。

全國的民眾同意用大把稅金補助,支持高中大學菁英教育,是基於相信我們會成為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

而我們在名校畢業後,若真以為是自己天縱英明,以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成天只想著自己能打著名校畢業的頭銜,能獲得多少好處、獲取多高的薪資、住多棒的房子,那就辜負了納稅人的期待和信任。

自利是人性。我們也是有努力才走到今天。並不是說名校畢業就不能自利。追尋好的工作、好的薪資、好的生活,都是很正常的。

你也可以覺得榮譽,覺得自己做得很不錯,這都是合理的。

我只期待,在自利之餘,別忘了,我們還有社會責任。

我們從小踏入這個升學體制,成為學歷主義的既得利益者,是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

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用什麼角度看待這個體制。

你可以選擇成為體制的擁護者,繼續複製、強化學歷主義。

你也可以選擇不一樣的路。

並不是說你要全心全意投入社會運動,改變世界。那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不要看不起人。納稅人支持我們讀書,不是要我們長大之後看不起他們的。

不要覺得別人的成就不如你都是因為他們不努力、不聰明。如果出身環境對調,我們不一定能做得比較好。

在你賺大錢之餘,撥出一點時間、心力,關心公共事務,回饋曾經幫助過你的全體納稅人,將我們的幸運分享給需要一點運氣的人。

我們應該都能做到這樣。

認知到自己的成功是個人努力、他人幫助、和一些運氣的綜合成果,帶來適當的謙遜,消除過多的自滿,並不困難。

一點點的付出,並不困難。

而這是我們能給曾經投資過菁英教育的納稅人,最基本的回饋。」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每個校友想法不同,互相尊重。不強求大家認同我。

如果能對還在讀書的年輕人有一點幫助,如果能消弭一些學歷情結、名校情結,那我就很開心了。

——

長大之後的苗博雅

當了議員做了哪些事

👉 https://portaly.cc/miaopoya


文章來源::苗博雅 MiaoPoya 臉書 (2022.09.21)

2024-06-02

[繪本] 巴士來了


睡前一起讀了這本書,好溫暖。

適時地為他人伸出援手,我們都可以做到。相互接力的溫暖小手,好可愛。❤️

2024-05-31

【變局下的台灣】蔡英文執政八年回顧 解密疫苗、裴洛西訪台、同婚推動等關鍵決策時刻| #鏡新聞


《變局下的台灣》(Taiwan in Transition)

本系列紀錄片將從國際觀點角度切入,回顧這八年來台灣的點滴轉變,透過世界的眼光,獨家專訪國內外重量級人士與總統蔡英文本人,藉由他們的引領,紀錄下這個東亞島國在當代歷史中幾個重要決策時刻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其中包括國防外交、經濟產業、性別平權等三個外媒與世界關心的面向。

[繪本] 和你在一起


在書店翻看時,一開始以為是關於失智的故事,結果出乎我意料。淡筆畫濃情,好喜歡。

身體界線怎麼建立?


用孩子可以懂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文字簡單易懂,非常推薦👍

2024-05-30

巴奈回家


非常好看,數度鼻酸眼眶熱辣。

關於「流浪」、關於「失根」、關於「回家」,這些議題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一輩子都不曾思索過,可能是無法,也可能是根本不需要。他們活得太理所當然,對於所擁有的一切也太想當然爾。

然而,那些「他們」,可能就是我們。

2024-05-29

沒有其他

唸研究所時,某次課堂上李筱峰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大家從小到大都在唸八年抗戰和蘆溝橋事變,那你們覺得,在這些事件裡,當時的臺灣人是日本兵還是中國兵?

至今,我仍記得自己當下的震撼,為什麼我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對於自己的學而不思感到不可思議。或許,也是從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深刻地意識到,「中國人」是一頂多大的帽子。

臺灣就是臺灣,臺灣人就是臺灣人,沒有其他。

528青鳥行動》向賣台集團宣戰!吳叡人哽咽:公民別放棄、台灣必勝!


不是有希望才堅持,是堅持才有希望。

2024-05-28

槍斃

那些打著反共復國口號將國民黨帶至臺灣的逝者們,如果知道他們的後代如此急著向中共輸誠,應該會怒到爬出來一槍斃了他們吧。

祝福臺灣


因為孩子的到來,讓我覺得這一天是一年裡面最美好最美好的一天。

生命裡有很多重要的東西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可以擁有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要懂得珍惜。珍惜不是嘴上的文字遊戲,更應該是行動上的身體力行。

祝福今天的活動一切順利,祝福在各地現場的大家一切平安,祝福青鳥行動,祝福臺灣。

2024-05-27

BBC專訪:蔡英文即將卸任 回顧執政八年成就及挑戰 - BBC News 中文


小英總統不愧是談判專家,邏輯清楚,條理分明,而且完全掌握彼此的優劣勢,提高自身的談判籌碼,同時也釋出適度善意,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與「雙贏」。

好喜歡聽小英說話 ❤️

執政八年,蔡英文改變了什麼?小英卸任前最後一場女力演講,教你如何在資源匱乏時發揮自己的個人影響力!|20240517|與軒軒講 活動現場版


無論何時,妳都還有自己,這就是最有力(利)的資源。❤️

自由是什麼?


小妮子系列好適合中高年紀以上的孩子閱讀。

全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解釋抽象的概念,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思辨的過程。如果有些事情不知道怎麼和孩子談,或是自己也處於似是而非的模糊狀態,那就為自己也為孩子挑一本彼此都可以理解與討論的書,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精確用詞


向來,我對「大陸」、「內地」這些詞是相當不以為然的,我視臺灣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對中國也只以「中國」或「中共」稱之。這是國對國之間的平等看待。

用詞精確是我對臺灣認同的最基本看法。

2024-05-26

對民主的信心


看了吳叡人老師的演說影片,聽了滅火器的<自信勇敢咱的名>,重複再重複,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中研院學者吳叡人:藍白以立法權發動政變/吳叡人: 中國收買 在台灣最被鄙視的一群人/吳叡人:藍白架空總統行政權 國安危機新型態|20240525|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甚至有生之年可能也看不到終點,在永恆危機裡,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持續不斷地站出來替自己發聲。

2024-05-24

香港不屈


香港如今被籠罩在沉默的陰霾之中,而當愈少人出來批評,中共就愈能肆無忌憚地改造香港。香港正在被瓦解,而且腳步不斷加快。

自2019年的抗議運動以來,許多東西都一一消失了:政黨、工會、報紙、書籍、藝術品、各種口號和抗議的歌曲。時間過得愈久,消失的東西只會愈多。

在所有消失的事物之中,最令人痛心的是香港的人。比如被關押牢中的47名泛民主派人士,因為他們2020年曾參與初選而遭控「顛覆國家政權罪」,現在還在遙遙無期的審訊階段。同樣消失的還有《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先生,他面臨一連串的指控,目前正被單獨拘禁。除了他們,還有數不清的民眾在參與了抗議活動之後下落不明,以及數以千計的香港人自願放逐自自己,流亡海外。這些都讓香港變得日益貧脊。

中國共產黨最害怕自己所統治的人民,害怕他們在團結中找到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它試圖消除香港獨特的歷史、身分認同、文化和語言。它想要粉碎香港人,擊破人們在抗議運動之中與彼此建立起來的緊密連結。在香港發生的一切,對台灣和全世界來說是鐵錚錚的警示寓言。

2024-05-22

[繪本] 貓房子


睡前一起讀了這本書,囡囡好喜歡。

爺爺給出的愛,貓咪們都記得,在奶奶一個人生活的那些日常裡,默默實踐著與爺爺的約定。

奶奶年紀大了,忘了好多事,忘了曾經討厭貓,也忘了久久不散的悲傷。就這樣,和貓咪們相親相愛也相互照顧,一日又一日,有貓陪伴的餘生,日日是暖日。 ❤️

遊戲力〉注意安全,但不用過度擔心

■ 注意安全,但不用過度擔心

我們一定要區分真正的危險和自己的恐懼。在危險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讓我害怕。我們來想想看怎麼安全地進行。如果不行的話就只好算了。」當孩子被允許運用他們的判斷力時,他們會好好地思考。但因為我們總是告訴他們什麼可以什麼不行,他們沒什麼機會訓練自己的判斷力。我們大都煩惱過多的安全問題,特別是我們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停下來,協助他們想一下後果,而不是跳進去幫他們判斷可能性或是危險性。

當然做父母的責任之一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但很多時候我們用安全當藉口,其實只是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禁忌而已。我們要試著找到不知道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喜悅,特別是跟隨孩子的帶領時。說「我不知道」的感覺很像在說自己是不適任和無能的父母。然而如果我們可以放鬆、深呼吸、嘆口氣來思考,我們其實會知道自己做得還不錯。即使我們犯了不少錯誤,甚至很多懊惱,我們還是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198-199)

〈時代的孩子〉by 辛波絲卡


〈時代的孩子〉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

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所有你的、我們的、你們的

日常和夜間事務,

都是政治的事務。


不管你想不想要,

你的基因有政治的過去,

你的皮膚有政治的色彩,

你的眼裡有政治的神情。


你說的話,有政治的回音,

你的沉默,訴說著許多話語,

橫著看豎著看都是政治性的。

甚至當你走入森林,

你也踏著政治的步伐,

走在政治的地面上。


非政治的詩也是政治的,

天空中懸掛著月亮,

那已經不只是月球。

活著或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回答吧親愛的。

那是個政治的問題。


你甚至不必生而為人,

才能具有政治的意義。

你可以只是石油,

糧草或是再生原料,就已足夠。

或者是舉行會議的那張桌子,

他們為了它的形狀吵了好幾個月:

到底要在方桌,還是圓桌旁邊

進行攸關生死的談判。在此同時人們橫死,

動物暴斃,

房屋燃燒,

土地荒廢,

就像在久遠以前

不那麼政治化的時代。

《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 1957–2012》,黑眼睛文化出版,林蔚昀翻譯。

可憐可恨又可悲的一群人


為什麼不敢討論?為什麼不敢記名?

因為你們根本就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一件多麼骯髒的事情,你們根本就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

如果不是有其他理由與更強大的力量介入,何以如此無視人民的權利,只為急著強行通過這些你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內容的法案?如果無利可圖,這麼急是為了什麼?

可憐可恨又可悲的一群人。

國會法案審查過程一切合法?有片有真相!【臺北百科全書特刊精華】


國民黨完全是多數暴力

2024-05-16

[繪本] 蝴蝶小孩


睡前和孩子一起看了《蝴蝶小孩》。

很喜歡裡面的用色,溫暖明亮。父母的認同,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深深的擁抱,就能重拾勇氣與希望。

2024-05-15

遊戲力


一個孩子常在遊戲中處理的痛苦是不被喜歡的感受。不幸的是大人會誤解孩子在做的角色逆轉。例如孩子會說:「我討厭你。」或是「你好笨。」父母覺得生氣。但即便孩子真正的意思是:「沒有人喜歡我。」他們就是無法直接告訴你。我們得讀出他們想傳達的真正意思。所以與其對他們吼叫、教訓他們不可以這樣對爸媽說話,我們可以說:「嗚嗚,你叫我笨蛋。沒有人喜歡我。」或「你可以叫我笨蛋,但不可以叫我酥炸小牛排。」(160)

在許多幻想角色中,孩子很喜歡扮演好人和壞人,過去是警察和強盜,現在則有可能會出現電視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和角色。父母要記得這類遊戲並不像表面上那麼地具有破壞性或是可怕。有些孩子喜歡扮演壞人,試驗什麼是可怕和危險,並學習控制自己攻擊的感受和衝動。有些喜歡扮演好人,他們喜歡用社會能接受的方法表達攻擊性,像蝙蝠俠或是軍人。他們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方式練習衝動。

孩子想玩這些遊戲是因為他們需要。禁止只會讓孩子偷偷地玩。加入他們的遊戲和他們一起玩,如此一來,在遊戲失控或是太過暴力時,你可以變換一下遊戲。(161-162)

閱讀這本書釐清了許多過去讓我感覺困惑的事情,太推薦了。

2024-05-09

耐心就是愛



「情緒是靈魂的碎片」,我們要學習如何整合自己。聽小湛有趣的分享。❤️

很多人剛開始在接觸身心靈時,都會說好想要成長,到更高的世界,看到更多的光采、能量之類的。當你一直想要往上得到很多東西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停下來看看自己。因為有時候當你很著急地想要往前走的時候,是你不能接受現在的自己,這其實是一種分離。

身心靈是一致的,我們一邊往前走,也要一邊看看自己,確認自己當下的狀態:「我現在舒服嗎?我現在是好的嗎?」我要為我的身體,我的精神,我的情緒做一點事情,然後再繼續我的靈性發展,邊走邊看,不要遺忘自己,帶著你的所有一切,這才叫合一。

你的喜怒哀樂,你的知覺,你的情感,你對這世界所有的看法,其實隨時都在更新,隨時都與你同在,所以成長的過程,不一定是一直往前走,你可以停下來,重新安頓,或是覺得一直往前走很痛苦,後退一點也沒關係,找一個舒服的角落,讓自己休息,休息好了,你要前進或停在原地也都沒關係,因為這條路我們是用耐心鋪成的,耐心就是愛,往前走的時候要記得給自己一點耐心,問問自己:我現在好嗎?我現在舒服嗎?如果很難過也沒有關係,至少當下我可以安慰自己,拍拍自己,陪一下自己,有耐心地去經過這個過程,一切都會好轉的。(小湛)

2024-05-06

念念分明的覺察


「盤點手頭上的事情有哪些是喜歡的,而且每次做這件事都能感到幸福;分配更多生命資源給這件事情,包含時間、空間和金錢,避免追求短期效果,專注於長期累積和複利效應;長時間投入喜歡的人事物,如果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那就空出更多時間去做,最終會有所回報;因為是喜歡的人事物,所以可以負擔得來。」

「致虛守靜」(《道德經》第16章)

所有的好書都在教人如何自我修行,人貴自知,念念分明的覺察是人得以安在的關鍵。

#道德經
#喜歡聽紀金慶老師講課
#喜歡聽晴晴老師講課
#都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哲學
#期待老師開孫子兵法

2024-05-01

宇宙訊息


反覆閱讀,時時筆記。書本的也好,生活的也好,這些沿路撿拾收藏的字字句句,都是宇宙給我的訊息,都是光的存在。

2024-04-17

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經 第48章)

無為而治真的是什麼都不做嗎?說是「無為」,其實更像是「順勢而為」,不刻意改變現狀,而是順著當下的資源與需求去做(給)。

2024-04-08

仁慈

真的非常不喜歡德州媽媽的言論,她確實很聰明很理性很能洞察事物的本質,但生命裡有比正確更重要的事情,是仁慈,這是我在電影《奇蹟男孩》裡感受到的感動。

作家高瑞希在昨天的發文裡有一段文字非常觸動我:「希,我無法想像如果是我始終信任的丈夫,或是我那麼寶貝的兒子,他們是我的家人,做出這麼令人髮指的事情,我有沒有辦法在兩天,甚至是一年內我就能做出明智選擇?」

大家可以說得如此頭頭是道或是義憤填膺,那是因為我們都處於隔岸觀火的位置,如果今天這個全民公敵是我們曾經最信任的家人族人或朋友,我們還有辦法在知道消息的第一時間做出大義滅親的舉動嗎?太難太難了,如果真的有辦法,那肯定是本來就對這個人心存偏見,處於一種見獵心喜的狀態,反覆陷入兩難的掙扎才是真正的人性。

此刻,當事人的腦海裡可能反覆浮現過往相處的點滴,不斷思考著何謂真假,對於人性的信任感可能瞬間崩盤,不真實的恍惚感分秒攻擊著自己,那種被親密關係背叛的痛苦不是旁人可以感同身受的。

我一直覺得孟耿如對於黃子佼的認識與瞭解不一定比我們這些群眾多,黃年長她多歲,又頗具心機,如果真要刻意隱瞞或是型塑些什麼形象,肯定也不會太難。孟對於他的信任不該視為愚蠢,我寧可相信她是出自於對人性本善的信任。做錯事情的人是黃,不是孟,大家把自己無法消化的憤恨全部發洩在孟的身上要她概括承受實在太殘忍也太粗暴。

孟沒有做錯任何事情,沒有理由被這樣群起撻伐,真正的罪人是黃子佼以及該類論壇的發起者和參與者。

對於權力的貪婪

與其說是戀童,我認為更像是對於權力的貪婪。他的內在一定相當自卑,從外型到成長經驗,他打從骨子裡認為自己不如人,所以努力追求專業來墊高自己的聲望,這是光明可見的那一面,但內心仍然持續有著自己無法消化也不願面對的黑暗,所以不停地對那些相對較無反抗能力的族群下手(兒童、未成年、各方面經驗都相對薄弱的社會新鮮人),施展自己的控制欲,把在社會上經歷的各種挫折都發洩在這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上。

不敢承認自己有病,所以把內心的暗黑投射給這個世界,認為都是別人的錯,都是這個糟糕的社會讓他變得如此不堪,不是他的問題,他也是受害者。

雖然年已過半百,卻仍將自己的靈魂囚禁在兒時的各種羞愧與難堪裡,用各種不甘與憤怒來餵養內心的匱乏,並把他人的人生也拉下來一起受苦,這些業力會否持續在家族裡循環呢?

有人說黃子佼的新聞是有人刻意帶風向企圖掩飾其他更重要的政治議題,有這種想法的人,是無知還是想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這不單單只是藝人的花邊或是八卦新聞,這正是確確實實的政治議題,而且牽扯的層面極廣,迫切討論並修法/立法的問題也極多。

2024-04-02

學習

學習不是為了改變自己,而是為了鬆動那些習以為常的言行與觀點。改變意味著不接受與否定現況,而鬆動是為了看見其他可能性,並不帶評價。

#醜爸

2024-03-29

智慧


請賜我平靜,得以接受無力改變之事;
賜我勇氣,得以改變有能力改變之事;
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

神學家 Reinhold Niebuhr

2024-03-28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46


家庭應該是個不會對失敗立即做出負面評價的場所。雖然,一般人會認為失敗就等於是一無是處。不過,家人對失敗抱持的態度,應該是「下次繼續努力就好了」,或是「因為是你的關係,所以我不會立刻把這個失敗看成是一無是處」。即使失敗,家人也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評價。只不過,彼此都必須認清失敗的事實,而不是以「不算失敗」、或「沒什麼大不了的」的說詞敷衍了事。

只要孩子能夠得到家庭的認同,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至陷入自暴自棄的困境。換句話說,當孩子遭遇失敗或面臨人生的低潮時,是否會變得討厭自己、還是反而能夠重新肯定自我,家庭的支持力量極為關鍵。就算本身有許多缺點,只要能夠受到父母尊重,孩子就一定能夠重新站起來。

家庭原本就應該具有這種隱形的支持力量。不過,就因為看不見,往往無法令人完全安心,父母只好把關心轉移到看得見的事情上。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得跟學校或公司沒什麼兩樣,只關心孩子的分數,甚至只會用看得見的數字評價孩子。

要付出真正的「關愛」,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每個人的特質都各不相同,即使自認為愛對方,卻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感受得到這片真心。

關愛應該要以認同對方的人格為主。不過,要做到一方面關愛對方,另一方面又顧及對方的自主性或人格,的確相當不容易。絕大多數的人,往往以對待洋娃娃的方式愛對方,忘記對方也是個活生生的人。

孩子的幸福要由孩子自己創造。倘若父母認為,唯有把孩子安置在「幸福的狀態」之下,才能安心,只是種自私的做法,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實現自我」和養兒育女


父母不應該認為:「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是這個樣子?」反而該思考:「如何與這樣的孩子共存?」或許可以這麼說,對父母而言,設法接納一個無法如自己所願的孩子,就是實現真我/本我(self)(個體化)的一種表現。

這其中可能包含種種出乎意料、令人厭惡,以及莫名其妙的因素。通常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多半會用種種藉口企圖逃避,像是「都怪那傢伙不好」、「都是這個人的錯」等。不過,這時如果能坦然接受,認為「所有發生的事都是自己的責任」,已經算是踏出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的第一步。

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會發覺,其實所謂的「自己」,包含了許多連自己也無法理解、甚至難以認同的因素。要坦然接受這一點,恐怕並不容易。然而,只要能夠正視這一切,並且懂得如何善用,就是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的表現。換句話說,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往往包含了大家極力避免面對的事情。

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往往伴隨著犧牲。因為「去做一件事情」意味著「無法做另一件事」。舉例而言,要是你認為與孩子的相處時間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你就必須割捨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最好意識到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長久下來,心中便會累積一股莫名的焦躁情緒。

犧牲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不過,一旦能夠真正了解其中的意義,必會獲得更深沉的滿足感。如果在不了解它的真義之下勉強去做,難免感到不必要的疲憊或憤怒。倘若父母都認為:「因為養兒育女而必須犧牲自己的工作。」因此互相推卸責任,當然會忿忿不平。唯有了解其中的意義,才能懂得享受養兒育女的樂趣與喜悅。

能夠做到「實現真我」的人,並不代表人生從此就會暢行無阻。榮格經常稱之為「實現真我的過程」,也就是一種「個體化的過程」;重要的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人的一生一直都在逐步邁向「成為某個人」。至於自己所走的路是否正朝向實現真我的目標,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從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心裡就已經有底了。至於該在什麼地方、如何修正自己的軌道,則因人而異,要由每個人自行定奪,這樣才符合所謂的實現真我。

2024-03-27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29


青春期是相當辛苦的一段時期。就某種意義上而言,孩子會變得極為敏感,無論父母怎麼小心,仍有可能出些狀況。

能否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過去親子間建立的關係。當孩子年紀還小,如果想找父母聊天,父母要不是嫌吵而置之不理,就是肯專心聽孩子傾訴,這兩種反應所建立的親子關係當然截然不同。父母不妨反省一下,在孩子邁入青春期之前,究竟和孩子建立了多少正面的互動關係,以及親子之間到底累積了多少有趣的體驗?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擾時,如果肯告訴父母,表示親子關係還算不錯。就算父母曾叮嚀孩子:「萬一出了什麼事情,一定要告訴我們。」如果親子關係不夠親密,我相信就算孩子有事,一樣會瞞著父母。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28


對父母來說,認同孩子的個性並不容易,畢竟,大家都對孩子的事情有點操之過急。父母也知道必須把眼光放遠,往往還是忍不住逼迫孩子,走上所謂的「常軌」、「正途」。在教養方面也是如此。父母只希望孩子做出對自己有利、或是可以預知結果的明確事物;然而,父母只不過是從大家做過的事情中,找出其中的最大公約數,然後逼迫孩子就範。這麼做只會不斷摧毀孩子的個性而已。大家雖然都提倡「重視孩子的個性」,仍然缺乏賞識孩子個性的眼光。

個性無法用數字衡量。當父母被問到孩子在學校最擅長的科目時,只要看成績單上顯示的數字便一目了然。至於「自己的孩子很體貼」這類的事情,卻無法用數字證明。因此,能夠說出這種話的父母,一定非常有自信,可以在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事情上,給與孩子正確的評價;這也表示親子關係非常深厚,父母對小孩的表現引以為傲。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19


現在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過短視近利。由於過於短視,父母往往只要看到孩子很會唸書,就感到安心。讓孩子及早學習,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安心的做法。畢竟,看不見立即的成果,總是教人難以安心。因此,父母往往會為孩子挑選可以看得到成果的活動。這對還沒有對數字或文字產生興趣的孩子而言,是相當難以忍受的事。為了讓父母安心,孩子必須辛苦的付出代價。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總有一天會反彈。

有不少父母會在孩子入學之前,讓孩子趁早學會算數或讀寫。不過,提早讓孩子學習這些事,未必是好事。提早學習固然可以讓孩子一進小學,就有比較優異的表現;但是這種程度上的差異,一般的孩子只要不到一年就追得上。從孩子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這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關於改變


改變不是一瞬間,而是時間的累積。

好好照顧自己


學會好好照顧自己,孩子就可以習得如何好好對待自己。
對孩子來說,我們做的往往比我們說的更有力量。❤️

2024-03-24

原生家庭療法〉分化


情感成熟的人,能夠在和他人親近的同時,又不受他人的看法、需求和評價所束縛;心理治療師將之稱為「分化」。

原生家庭和解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你確認並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做自己」),同時又和他人維持親近的關係。

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夠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說自己想說的話,並且自由思考問題和感受事物,而不過分在意和考慮他人的喜好與批評。分化程度高的人不會有過度評論或奉承他人的需要,可以對自己的為人很坦率,同時接受自身與他人的差異。當有人試圖在某方面改變他們的時候,分化程度高的人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不過,他們還是對改變的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當接受到新資訊時,他們能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分化程度高的人不覺得改變就代表承認自己有所不足。

我們都需要做到前述那樣,尤其在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候,這麼一來才能擁有充實而快樂的人生。我們偏離這種模式的程度愈遠,就表示我們受家人控制和影響的程度愈大。

沒有人能做到完全分化,世上無完人,所有人都會在人際關係中經歷或多或少的分化時期。但是,如果我們愈能達到分化,分化就會變得愈容易。

分化程度高的人的特質:

1.具備目標導向

2.區分想法和感受

#原生家庭療法

2024-03-22

原生家庭療法〉融合


丈夫對妻子說:「我在社交場合沒辦法輕鬆自在,因為不管我說什麼,妳都要大肆批評。」丈夫這麼說的目的是想讓妻子對他的焦慮負責,而不是檢視自己該如何才能不在意妻子的批評(如果妻子確實很喜歡批評)。

改變另一半的這場仗,是怎樣也打不贏的。對自己負責,表示你要努力改變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完全依賴他人關愛和認同的人,最後一定會感受到壓力,而不得不照他人想要的方式做人做事,藉此維護從他人身上得到的關愛和認同。然而,為了贏得他人的接受和認可而放棄做自己,這樣的關係最終還是會走向破裂,因為這個人不是會對他人發怒(起因都是一些不相關的事),就是拿自己出氣,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例如陷入憂鬱狀態。真正的接納是要能夠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唯有在真正做自己的情況下才算是獲得接納。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能意識到虛偽的認可、接納,並且對此感到厭惡。

對某人隱藏真正的自己,以避免讓此人感到不悅,這樣的作法可以在短期內減輕痛苦和傷害,但隨之而來的絕對是困惑和爭執,更糟的是這樣的紛爭可能長期持續。

#原生家庭療法

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大人,可以有自己想要的小人【 不良大叔 Podcast EP31】


劉安婷曾經在某個訪談裡提到,她在美國唸書期間感受到一種不怕失敗的學習氛圍,學校其實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去嘗試去衝撞,並藉此找到自己需要或是想要的方向,所以求學期間的不怕失敗反覆嘗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大人有願意包容理解這份錯誤的仁慈的心,並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台灣的體制與各方面的價值觀都太過追求完美,也不鼓勵孩子嘗試任何沒有成功保證的冒險,非常害怕失敗與錯誤,以至於多數孩子面對失敗與挫折都感到相當無助,也無法從這樣的經驗裡獲取任何有積極意義的價值感,只能反覆陷入自我質疑與否定的煎熬裡。 😔

2024-03-20

屬於大人的繪本故事〉罐頭


上個月看了湯舒皮的《家的樣子》,很喜歡,上網搜尋她的相關著作,發現她和維菁合作過,很開心地去圖書館借回來翻讀。

睡前看了這本書,好喜歡。閱讀的同時,腦中不斷浮現維菁坐在耕莘教室講課的身影。那天討論的是強納生•法蘭岑的《自由》,她說:「如果看完這本小說會讓你覺得,過多的自由是混亂的源頭,那不如不要看,與其要有這樣的解讀,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去讀這本書,或許對作者而言還好一些,因為那絕非作者的本意。」我眼裡的她,閃著動人的光,令人著迷。

今晚翻看這本小書時,突然想起日前聽到的一句話:「崇拜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書裡的維菁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多了一點真實與溫度,通篇籠罩著一股淡淡的哀愁,又或者,那樣的氛圍來自於我內心的投射。

維菁離開了,太快了些。

好好地被愛著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這本書的書寫目的,與第一本書《走過愛的蠻荒》是一樣的:希望以我的方式分享自己在意的議題,力道雖微弱,但態度堅定。

我無力也無意寫一本代表安置機構的書,就像無人能寫出一本代表所有台灣人生命經驗的書一樣。我寫的只是自己的一點點走過,以及感受與反思。動機甚至帶了點自私,因為書寫的過程使我較能夠安放工作的無力感,也在下筆的拉扯之中,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好勇敢!」這是第一本書出版後,我最常收到的回饋。聽到這句話,平時不正經的我總會停下來,好好地回應對方。我們都在各自的生命故事裡,經歷對於愛的失落與期待,而我的一點點體會是生命無從比較,也因此我們都一樣勇敢,也都夠勇敢了。讓文國士看起來比較勇敢的,其實是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這份迷思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聚焦的。

或許有些善良的讀者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會對我過譽:「你好辛苦。」但其實辛苦的不是我。辛苦的是在安置機構長大的這些生命。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這些因為原生家庭特別辛苦,而轉換成長環境到安置機構的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憐憫。他們若要能夠好好長大,活出自己的名字,真正需要的是--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與接納。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的孩子,無論出生,都能好好地被愛著。

文國士〉我們都曾遍體鱗傷


不合時宜、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這是我在安置兒少、思覺失調症病友以及這些生命的親人身上,體會到的疊影。

如果可以,誰都想在好好被愛著的環境裡成長,在充分的支持下,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對於我陪伴的孩子們來說,在安置機構裡長大是不得不的處境,就像沒有人會期待自己「發病」一樣,這些都是無從選擇的。

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在有限的選擇裡走過。而對於安置兒少來說,從原生家庭、學校到初出社會,他們獲得的支持與可以有的選擇,往往更是少之又少。同樣是走那麼一遭人生路,他們帶著比一般人更少的資源,卻被貼上更多「可憐」、「可惡」之類的標籤。

自幼身心難以安頓,在校園裡的學習動機低落,又被迫過早自力更生,這樣的人生開局,要好好地生活下來真的不容易。在低度的情感支持和經濟基礎之下,遊走於法律邊緣,未必是不知好歹;出入各種高風險的場所,自然也不令人意外。

確實,逆境能使人成長,然而單單逆境本身是會溺死人的。苛刻來說,面對逆境,他們需要更努力,也必須更努力。但我的體會是,這些孩子們最最需要的,其實是能夠被理解與支持的一份幸運。

我很幸運,父母在我生命中的缺席、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沒有阻礙我長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這一切除了我的努力,更因為一路上接應我的親人、師長和摯友,使我感到自己終究是被愛著的。

愛,讓我有能量破繭而出。

這一點也不勵志,只是想當然耳卻不總會發生的幸運。愛是地基,地基穩了,我們都會各自美麗。這讓我想到胡淑雯的文字,因為「愛在生命陷落的地方」。

文國士〉「家園」的生輔老師們


累極了或倦怠時,難免心生疑惑:少年們安置在我們這裡,但我們該將自己安置在哪裡?因此不時地,我們需要緩下來,梳理自己,也看顧夥伴。

孩子們需要穩定且有歸屬感的環境。為此,我們努力去創造和經營。但同時,面對身邊的夥伴們出於生涯發展、現實經濟等考量而來來去去,心裡很不好過--除了對夥伴的深深不捨,也有一份自己內心深處的動搖。

生輔老師就像大多數的社福工作者一樣,被貼上「你們好有愛心喔」的標籤,但在那底下,經常需要「自我增能」,以及長時間的情緒勞動。

偏偏社福專業很難被認可,「用愛發電」的想像,往往遮掩了情緒耗損的事實。這些反映在工作條件上,影響之一就是薪資天花板很低。

這份工作有其太骨感的現實面,但我真心喜歡著生輔老師這份工作。

所有的孩子都值得好好地被看見、理解與接納,在機構裡的孩子更是迫切需要。他們有著少為人知的故事,那些故事裡,滿滿的都是受盡磨難的過往,以及遍體鱗傷的現在。而未來呢?未來就在不遠處,可是許多孩子無從走近。

在與孩子們「多人多腳」同行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在崇尚競爭的環境中,陪伴孩子療傷,在追求量化的世界裡,等待孩子成長。我們一點也不偉大,但在這個迷信進步與成效的世界,我們確實辛苦,孩子們更是。

文國士〉祝福你一切都好


這篇文讓我想起鐘穎曾說過的:「你的心裡若還惦記著別人的感激,那你就未曾給予。」

或許可以試著思考,許多時候我們的給予是為了什麼?真心誠意為對方好?或只是期待自己被看見?我們的付出是為了對方,還是其實是為了自己?潛意識裡,我們是否想透過給予這個行為來證明些什麼?在行為之前,對自己常常需要有更多的覺察,才有機會瞭解自己真正的起心動念與不曾/不敢言說的需求(匱乏)。

--

感恩是一種事後的感謝,比起眼前,它更是存在於未來,而不是受惠的當下。

當初我之所以決定到陳綢兒少家園工作,是在面試時,與家園主任徐瑜聊到社會福利組織募款的困難。有些人總期待少年們很用力地表達感恩,談到這一點時,徐瑜主任說得直截了當:「哪個十五、六歲的人懂得惜福、感謝的?」

在成長過程中,我受過許多恩惠。而由於TFT這個教育組織的號召,我曾赴屏東高山的小學教書,累積了一些在所謂偏鄉教學的經驗。一方面我能體會資源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嚐過「拿人手短」的酸楚。有時候,那像是一種販賣的過程。年幼的我,以及後來我教的學生們都經歷過:因為別人出錢、出物資、出各種人力,我們必須回以天真的微笑、手寫的卡片,或是準備一場精采的表演。

對於別人的善意,當然需要給予相對的回饋。只不過,鞋子、書桌、冷氣機、助學金或是短暫的陪伴,往往是一般家庭本來就會給小孩的,但他們不用總是得表現出感謝,而我們總是得用力地表達感謝,不然就會顯得不知好歹,沒有感恩的心。

然而細想下去:要安置機構裡的少年們因為得到外人的給予,而表達感恩,象徵什麼意思?以我住過育幼院的經驗而言,那像是在說:「謝謝老天給我一對患思覺失調症的父母,雖然祂根本沒問過我要不要。也謝謝我年長的奶奶無力照顧我。謝謝這一切讓我來到育幼院,成為你給予的對象。謝謝你。」

對於那個在育幼院的我,以及這些安置機構的少年來說,在受惠的當下,可能有童年創傷待復原、學習挫折得處理,茫茫未來等著他們面對,還有著太多更切身的人生課題要經歷。

未來如果一切順利,現在的受惠者自然會把愛傳遞下去,雖然對象未必是當初對他有恩的人。而未來如果不順,也只說明比起一個人生命裡的顛簸,一時的恩惠終究難敵現實。

曾經在書裡看過一句話,我深感認同:「最好的陪伴,是不帶期待的。」我換了用詞,這麼說:「最好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無論給予的形式與內容為何,都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獻上的深深祝福。

祝福你一切都好。

2024-03-19

文國士〉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杰寧


「有溫度的互動」是建立信任關係的關鍵之一。

後來我才漸漸體認到,原來幸福家庭與「氛圍」有關,而和組成無關。決定家庭氛圍的是「互動品質」。

我在雙親皆有思覺失調症的家庭裡,感覺自由,但孤單;但也有人在父母健在的家庭中,感受的是令人窒息的親情。所謂幸福家庭,其實也都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家庭組成之中,抱著相同的期待,去經歷失落與滿足。

我猜想,在杰寧還無法消化家庭帶來的失落和羞恥之前,硬要他與媽媽聯絡,也許真的太辛苦他了。我們都求好心切,但就怕這份善意不小心給了孩子太多的「應該」,和太少的「允許」。

……有時候出於善意,我們會拿一些書、影片,給正在低潮的人。但也許深陷泥淖的他們所需要的是在被保護的情況下,好好地爛一陣子。那些書和影片,反而透露出很多的「不應該」或是「要振作」。

到底怎麼做比較好?其實我也不確定。……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即使在類似的情境下,一次的成功或失敗,從不能保證未來是成功或失敗。只能像這樣與陳兔子(社工)討論,在彼此有困難時,提出來交流,然後試著做出最適合的決定。錯了也沒關係,那會讓我們成長啊!

關於成長,我的體會是漫漫長路上,課題會一直在,挑戰會一直來。有時候,「沒關係」是提醒我要記得,給自己和別人更多成長的空間。就像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積極的鞭策,有時候則需要輕輕地對自己說一聲:「嘿,親愛的,緩一緩也沒關係,錯了也沒關係。」

文國士〉我們的努力也需要被少年們懂得


家園孩子們的父母,在多數人眼中是失職的家人。但正因為我自己有一對完全沒有功能的父母,我更會嘗試去思索:這些父母是怎麼長大的?受過什麼傷?他們做過哪些努力?我相信的是,這些所謂失職的父母都未曾好好被愛過。

但我也希望少年們在適度同理父母的同時,別讓家人成為他們有樣學樣的藉口。

我要讓我的少年們看到、感受到:沒人給你溫柔,我們互相取暖;沒人給你教育,我們互相學習。讓那些現在使我們難受的人和事,都成為我們未來說嘴、打哈哈的題材,成為我們活出自己名字的養分。

掛斷電話,我做了幾次深呼吸後,走向餐廳。途中,一位稍微知情的少年經過我身邊時,拍了拍我的背。

這好重要。就像少年們的努力需要被他們的家人看見一樣,我們的努力也需要被少年們懂得。

–––

文國士的文筆真的很好

【好好說那年Ep.36】2016那年,姊的時代,相信自己挺身而進:專訪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劉安婷


成為母親之後的安婷,對於生命有了更細膩的看見,即便她所提出的目標與願景短時間看來有些理想或是不切實際,但就如她曾經說過的,自己必須先相信自己所追求的價值是可以被實現的,自己必須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切的努力才有依據。

任何關係裡,擁有可以相互支持的系統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有機會相互成就,一起共好。❤️

2024-03-17

關於買書

「買書的速度比讀書的速度快,是物理學和心理學上的定律。要求兩者相等是多餘的,不切實際的。問題只是,為什麼某些書會在買了之後被延後閱讀?我說的不是購物狂發作胡亂買的書,也不是說那些判斷失誤買了卻發現不值得看的書。我說的是,由始至終,多年不改,都是自己的確很想看的,但因為時間和機遇,而一直未排到立即看的首位上的書。買了超過十年而終於醞釀成熟,在理想的狀態下啟讀的書,例子比比皆是。這樣說來,買書有時真的有點像買紅酒。有些陳年佳釀,是不能急著享用的。不同的是,日漸醞釀成熟的不是書,而是讀書的人。」-董啟章

今天看到這段話,好喜歡。 ❤️

2024-03-15

生命的意義

許多時候不免覺得,死刑對於那些心存惡意,對幼兒殘忍施虐的變態大人來說會否太過簡單便宜了?他們是如何凌遲一個幼小生命的?讓他們活著,一輩子活在對自己所犯惡行的罪惡感裡,會不會才是一個真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給予無可赦免的徒刑,用餘生去懺悔,用全身上下每個細胞去感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動機讓自己下得了這般的毒手?

前提當然是還有罪惡感。沒有也無妨,用餘生去獄中體會行屍走肉的滋味,去牢裡感受遭世人唾棄的無助。無論如何,只有活著才有機會感受到何謂痛苦,也才有機會「享受」被各種負面情緒啃嚙的時刻。

死對這類人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他們並不在乎生命,輕率對待,所以更應該讓他們好好活著去感受。

2024-03-14

願我們的生命,都可以成為自己跟別人的祝福。


妳要記得,看起來再完美的人,也會有跌倒的時候;看起來再差勁的人,也有造物主原本在他身上的美好心意。(安婷媽媽)

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改變絕非一蹴可幾,但絕對是可能的,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藍珮嘉)

我們要用我們的每一分每一寸的力氣,只要我們還活著一天,就要堅定對抗這些不公平,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我們妥協,只是在此過程當中,我們更不能妥協的,是我們愛人的意義。黑暗不能驅走黑暗,只有光能夠驅走黑暗,如果我們也加入仇恨的行列,我們只會成為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所做的事情,值得讓我們允許仇恨,進到我們的心中。因為溫柔愛人的心,是我們改變其他人最重要的武器,因此,讓我們斥責歧視的行為,卻要愛那些歧視我們的人。(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一個人不該只是因為他已經證明了他的價值才被看見,而更是因為在最脆弱最醜陋,甚至是什麼都還不能回報的時候,仍然被看見,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價值。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這個世界確實充滿了患難,因此我不會希望單純祝福你們會成功,但是我希望祝福你們能夠擁有成熟的生命,雖然許多的你們未來不一定會在教室裡面工作,不過「教育」兩個字還是在你母校的校名裡面,而且本來在這個社會裡,所有的問題所有的人,本來就跟教育難以脫離關係,所以既然都是教育人,不論在哪裡,我們就有責任不只愛我們自己的孩子,也有責任不要成為憤世嫉俗的大人,即使面對患難;願我們始終願意蹲下來傾聽跟對話,願我們的左手堅定地高舉公平正義的同時,我們的右手不要忘了溫柔與慈愛。在黑暗中可以帶來光,為我們的下一代種下更多的盼望。

不要小看自己年輕,要勇敢地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願我們的生命,都可以成為自己跟別人的祝福。

蹲下。堅定。溫柔。

【TFT 】「你要追求你的履歷表,還是你的墓誌銘?」


如果有機會大家加入TFT的話,希望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覺得你是犧牲或奉獻,因為我覺得用這種心情去服務會很危險,唯有用自己也被成全,然後這是符合我自己機會成本的一個算式,這樣的務實態度,我認為,才是真正可以走得比較遠的一種走法跟機會。(劉安婷)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


我的沒有經驗讓我某種程度有勇氣一頭栽進去這個議題裡,但這個過程裡面確實就是有很多現實的挑戰,很多人不看好你,甚至是會有很多資源不足,或者是各樣沒有想過的挫折的時候,在這些時候很多人會問我說,你怎麼撐過去或怎麼克服這些困難,老實說,回頭看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真的要很費力氣地去想起初衷是什麼,到底為了什麼在做這件事情。每個人都說莫忘初衷是一件很有道理的事情,可是真的在自己很挫折很想放棄的時候,其實那是很需要力氣才能夠去做到的事情,很需要努力。(劉安婷)

最近的社工事件讓我不斷想起劉安婷在訪談裡的這段話,莫忘初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時候,這是一件需要非常費力才能想起的事情。多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果不是有些使命感,有些於心不忍,有些想盡自己微薄之力改變些什麼的盼望與願景,真的難以為繼。

在文國士的書裡,我看到了許多自己不曾想過的面向。太多太多的人,都在自己的溫室裡被保護的太好,包括我自己。所以才會如此輕易地說出那些傷人的話語,因為同理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我更加佩服劉安婷願意走出自己的溫室,走進第一線,陪著那些孩子與人群們一同感受冷暖。

文國士在書裡提到:

「有學校老師對社工說:「你們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教?」現實壓力逼著學校老師說出「你們的孩子」,但我們不好說出口的是,這明明是「我們的孩子」。

這些孩子不是因為來到安置機構才變得難教。他們是因為本來的生活環境與支持系統太困難了,才會來到安置機構。

在我一點點的體會裡,問題學生是被問題纏繞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唯一的問題是,他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

如果可以好,沒有人想壞,這些孩子在他們非常有限的選擇裡,光是為了可以好好活下去就已經精疲力竭,但很少人願意正視他們的努力,甚至看到他們現實裡的種種困境。

社工們不是沒有選擇的一群人,不願意放棄或許僅是因為還有期待與盼望。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

2024-03-12

愛的本質



好命的孩子要多付出一點。(連加恩)

盡可能地用自己所掌握(擁有)的資源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真的非常喜歡劉安婷,年紀輕輕的她就把愛的本質看得好透徹。


2024-03-11

從普林斯頓畢業後 深入偏鄉 建立教育|無私的樣貌 Teach for Taiwan 劉安婷 x 鄭雅心|TFT 完整版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德蕾莎修女)

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願景,無法靠單一角色去完成,需要有更全面的看見。劉安婷以實際行動去傳達「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信仰與理念,充滿愛與光的存在 ❤️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 台灣培育改變教育不平等現況的行動者【看板人物精選】


最強韌的勇敢,是要經過很真實的害怕而來。

劉安婷:你拿「幸運」做什麼?


劉安婷,讓人感覺閃閃發光的存在。❤️

「我想要拿這份幸運,做什麼事情?」

找一處值得耕耘的地方,放開手,把自己的一點幸運種下去吧。讓自己有天能開懷地說:「即使當世界充滿了不完美,即使外面充滿了醜陋,但是我拿了我的幸運,選擇善良、選擇溫柔、選擇在乎、選擇去愛。」

擁抱世代從教育開始:劉安婷 (Anting Liu) at TEDxTaipei 2013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好好堅持下去。
有信仰有信念的人,永遠令人敬佩。❤️

2024-03-09

世界還有真相嗎?EP73 booktender 李雪莉-你相信什麼價值?


或許,有框架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用單一框架在看世界,還是多重框架。
❤️❤️❤️

2024-03-06

願我們成為小時候想遇見的大人


「有的聊才有得療,願我們成為小時候想遇見的大人。」

自幼身心難以安頓,在校園裡的學習動機低落,又被迫過早自力更生……這些孩子是踏在隨時都可能陷落的逆境中,令人不捨。但他們也如此努力在求生存,對此,我心懷敬意。(文國士)

讀著紙上的文字,內心感到無比沉重。🥺

2024-02-29

生命教育


如果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那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如此避諱談死亡?我們的生命教育、我們的葬禮,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郭憲鴻)

2024-02-23

林晴晴|女性與生命_女性的覺醒之路

被現實打臉是個體化的重要體驗。挫敗感愈多的人,愈有機會走向個體化。


#林晴晴

#一起進入河合隼雄筆下的生命世界

#女性與生命_女性的覺醒之路

2024-02-20

醜爸|探索原生家庭線上課程

薩提爾女士說:「大多數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

對於這段話,以前一直覺得很困惑以及稍感不解,今天覺得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薩提爾女士說,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並沒有說這個選擇是最好的,而是以當下我的層次與各方資源來說,我確實也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來,雖然我不喜歡,但我也盡力了,我目前的能力也只到這邊了,無法再做到更好。

但如果願意提升自己成長自己,那麼每個當下的最好選擇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因為自己的層次提升了,可以運用的資源增加了,選擇也相對變豐富了。

#醜爸

#薩提爾系列

#探索原生家庭線上課程

2024-01-17

鐘穎|童話心理學|個體化

個體化必須在關係中才能完成,只有透過和群體的互動,才有辦法發現自己的陰影(羨慕、忌妒、不甘、悔恨……)。面對陰影,接受陰影,生命才有可能完整。

中心思想

 

沒有核心價值與信念的領導者,多數的行事策略都建立在自利的考量,這不是彈性,甚至可以說是一名投機份子,這種機會主義的行事風格,往往難以遠行。

2024-01-16

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



「民主之所以是更好的價值,是因為民主國家,政治領袖走了,制度仍會留下。」(李登輝)

心中有遠景的人是不怕失敗的。

「政治是禍福相倚,當失敗了以後,盲點浮現,你反而有自信起來。」(蔡英文)

「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蔡英文)

2024年完讀的第一本書,別具意義。很喜歡也很欣賞小英,總是穩穩地朝著認定的價值前進,低調沉穩不躁進也不自炫。

---

後記   李桐豪

……時間一長,拉出足夠的距離,再回頭,我們發現風景不一樣了。……

然而她在二○二四年五月十九日就要卸任了,歷史又將被翻到下一頁。列舉她在八年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似乎有點像是為蔡政府編畢業紀念冊的意味,時態是過去式,然而綜觀她所籌謀的國家大事,有些正在進行中,有些將在未來發生,我們是否能抵達她在任內所承諾的應許之地,也許還需要下一個八年,或者下下一個八年,才會明白寫在這本書的內容,是為下一輪太平盛世而寫的備忘錄,或是我們正置身國運往窮途潦倒拐彎的萬曆十五年……在蔡英文的年代裡,這到底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還是愚蠢的時代?我們是迎向靈光消逝的時代,還是朝陽再起的明天?就留給時間去評價。

但無論如何,關於蔡政府和關鍵八年的種種故事,都寫在這裡了。讀者不一定要照單全收,但想要辯駁的、推翻本書觀點的,但願也能保持理性和清明,一如蔡英文領導臺灣這八年,在每一場大大小小的國家會議上,面對所有異見和異己,總是好好準備,好好思考,好好決策。

2024-01-15

蔡英文的《十年政綱》


投入最大,受到的批評卻最多。蔡英文政府滿意度最高的施政是國防、外交。相比之下,內政是一個做對了沒有獎賞,做錯就慘了的領域。就像「外國倫看台灣」粉專說的:「讓你覺得舒服的事情,你不會注意,因為你很快就習慣了,你只會注意到讓你不舒服的事情。」

張景森回憶,在啟動《十年政綱》之初,蔡英文是這樣說的:「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事情,要馬上解決它,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但是你如果是用十年做一個目標,好好規劃,做正確的分析,訂出策略,慢慢去做,其實是會做得到的。」

2024-01-04

鐘穎|童話心理學|投射

無論你再怎麼善良,在他人的投射中,都有可能成為惡人。沒有任何人,可以在自己身上處理他人的議題。撕掉標籤是一種方式,但無視標籤也是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