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關於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關於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7-29

關於創作

「如果你是作家,你某程度就是花一生在了解事物,然後把自己的理解寫在紙上,讓他人閱讀。這真的是一件很怪的事。」──艾莉絲‧孟若

2018-04-11

幸福


僅僅是這樣安靜地坐在桌前讀字,就覺得好幸福好幸福,或許表現得太過浮誇,但我從來沒有想過閱讀在自己的生活裡會變成是一件如此奢侈的事情。

2016-08-05

莫泊桑生日快樂

「生活永遠不可能像我們想像得那樣好,但也不會像我們想像得那樣壞。」

- Maupassant

2016-07-25

價值


每讀完一篇小說,總忍不住在心裡驚呼,「為何如此好看?!」真的太棒了啊!讓我有種想買來分送給大家的衝動,每次讀到精采的書都有這種「好書不該寂寞」的高漲情緒。

但這樣的偏好會不會充其量只反映出自己是個如何如何的人,真的有辦法展現出何種取信於人的價值嗎?

沒有,太難了。好壞總需要自己來評論,太個人。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要一再地反覆地推薦,自己覺得好看的作品。(笑)

2016-04-02

好笑的故事

「如果我們專心地、久久地看著一則好笑的故事,它就會變得越來越悲傷。」

- 果戈里

沒有答案的人生

「人生的意義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 吳爾芙

2014-10-24

閱讀



閱讀這種東西很主觀,好或不好,總要自己親自讀過感受過才說得準確,自己的第一名不必然需要符合他人的期待。

2014-06-25

情感的投射。

閱讀小說最有趣也最痛苦的地方,在於閱讀者自我情感的投射。

如果遇到與小說人物或情節有共鳴處,總是忍不住在心中低聲歡呼,點頭頻頻,但如果這樣的共鳴來自於一種負面的評價,自己彷彿在瞬間成了眾矢之的,所有的文字都像萬箭穿心那般令人痛苦難受。

2014-06-17

關於寫作。

「寫作,是最有效的,將自己官能經驗留下的方法。」(法國意識流作家普魯斯特)

2013-11-15

讀詩。

上了楊佳嫻的課後開始喜歡讀詩,

詩裡總有美麗的意象和句子,

讀了美麗的句子會讓人心情變好,

心情好,就彷彿什麼都好。

2013-11-08

自製小宇宙

不管是閱讀還是創作,或許都是一種嘗試追求自我圓滿的自圓其說。老師說就算是自圓其說也沒關係啊,這是一種解釋的能力。

是啊!畢竟世界是被描述出來的,從來就不是先驗的存在,歡迎自製小宇宙。

2013-11-04

典範的追求。

因為喜歡一個人的言談,進而想去了解他的文字,或者因為迷戀一個人的文字,進而想去了解一個人的存在,讀他讀過的書,看他看過的電影,走他走過的路,像影子般的亦步亦趨,像典範般的誠心追求,並時時關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對象存在,是一種幸福,一種想到就活力充沛的喜悅。

2013-11-02

抄文。



就算字體有些潦草也沒關係,抄寫文章有種快感。

2013-11-01

文學的作用

文學的作用在於喚醒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麻木。(袁瓊瓊)

2013-09-17

自我承諾。

完成了三部曲的寫作,王盛弘是否實現初始寫作的設定、看清了自己的什麼?對這個問題,他沉吟了半晌。「我覺得散文的書寫不是要結論。你可以在文字中具現你的猶豫與你的遲疑。」因此,即使最後得出一個「我不知道」,那也是一種答案。 
【集散地】王盛弘:童年是生命的底色

自從看了王盛弘的《關鍵字:台北》後就愛上他的文字和敘述風格了,後來又去圖書館借了《一隻男人》,和《關》書相比,前者的文字是相對犀利的,也比較露,沒有使用太多花俏的寫作技巧,但文字是好的,文字的組織能力也是好的。這意思並不是說《關》書賣弄了許多文字技巧,而是擅於利用創作的技法來鋪陳情感,收放之間也更顯節制,不再那麼露,那麼直白。

當初看完王盛弘的散文後,就在心底暗自決定,要把他的作品都找來看過一回,然後寫篇心得或小論,這個決定也該付諸實行了,今年實踐實有困難,列為明年目標之一。

2013-09-10

閱讀的模式

翻讀著郭強生的爾雅日記,很喜歡,當初閱讀陳芳明《夢境書》的感覺又回來了,前一陣子去圖書館借了陳育虹的來看,不是很喜歡,幾年前買了凌性傑的卻一直擱在書櫃裡還沒看,或許這陣子會一鼓作氣地把它讀完吧,天曉得。床頭書實在太多了,說好聽是多線並進,其實就是三心二意,這本翻一下,那本翻一下,每本都想看,但卻也都沒有真正定下心來閱讀,每一本都有翻看的痕跡,但卻都不完整,未讀完的書越多,越容易讓人感覺焦慮,彷彿有什麼未完成的事等著自己去執行,讓人感覺殘缺,不舒服。

總是告訴自己一本一本來,不要急,越急只會讓自己越靜不下來。有時會覺得情況似乎好轉了點,但過些時日就又開始走回頭路,不知不覺地回復到過去的狀態,總需要有意識的不斷自我提醒。

文青前輩說她習慣早上看一本,睡前看一本,我將它們稱作早上書和晚上書,感覺是很不錯,早上就不要想晚上的情節,晚上就暫時先把白天的字句拋在腦後,但對自己而言這畢竟只是理想,難以實踐,或者應該說難以長期維持。

我自己也有睡前書和車上書,一本是固定睡前看的,一本是固定搭捷運時讀的,但有時就是會捨不得中斷,對於前一晚未完成的閱讀,依舊心有所繫,隔天上班前自然而然地放進包裡,那麼原本的車上書呢?或許繼續等著,但也或許就這樣被擱著。

關於閱讀,一直都還沒找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太隨興也太隨便,其實我一直不是那種可以無所謂的人,我的隨興往往來自於內心的悠然狀態,而非生活的毫無節奏,在日常生活方面,我是個很依賴固定模式的人。可以不去遵循,但那套標準不能沒有,這裡所謂的標準對自己而言,象徵的是一種原則問題。要不要遵守是我個人的問題,但當這套標準被制訂出來時,他人就不能無故逾越。其實我是個難搞的人吧,有時不免這樣想。

最近想看的書太多,一本一本來吧,三心二意只會讓自己更加心煩而已。

2013-04-19

誠實的創作

對自己誠實,不要揣測評審的偏好或為了創作而做。(戴立忍)

2009-12-24

人心不足

最近,我總是感到焦慮,一種關於閱讀的焦慮感。

舊書、新書、好書、有興趣的書、想一探究竟的書、想重新閱讀的書。最近突然有一種感覺,想重新閱讀那些曾經讀過的書,或許是想重新貼近曾經有過的感受,也或者覺得現在的自己或許可以讀出另一種不同以往的心得。但是書都看不完了,「重讀」的想望似乎難以實現,尤其是對我這種閱讀速度慢如龜速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奢侈。

通常這種焦慮會發作於看了一本(好)書,然後在其中又發現更多沒看過,但好像很有趣的書,這時某種難以駕馭的貪念就會順勢而起:


  1. 這個作者描寫事物的能力好厲害,寫作風格也是我的菜,好想將他/她所有的著作一網打盡啊。
  2. 這本書裡提到好多其它沒看過的書,感覺好像都很有趣,想全部找來讀讀哩。
  3. 這本書寫得真好,好想再重讀一遍啊!如果說第一次是看故事,第二次才會去注意到細節,第三次則更認真地去思考分析裡頭的創作手法與技巧。那麼讀越多回,每次的收穫應該都會不一樣吧。


光是這三點欲望就夠折騰人的了,到底要怎麼去決定自己的閱讀習慣呢?主題式(作者、議題)的閱讀,還是隨緣,想讀什麼就讀什麼,不需要在意太多?可是偏偏又覺得每一種都有好壞,真難以決定。

其次讓我感到困擾的則是閱讀速度,閱讀時,我習慣放慢速度,甚至,有時一段文字就會反覆讀上好幾回,有時不見得是讀不懂,而是太懂了,怎麼作者如此輕易地就將我內心錯縱複雜、不便言說的情緒說了出來呢?怎麼作者就想到如此運用文字呢?嘖嘖聲在心底不斷響起,但是不管閱讀幾十遍,總也是別人的東西,我要怎麼寫出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東西呢?

閱讀時的自己,內心常常不能平靜。

2009-11-16

關於凌性傑的美麗時光

下午去便利商店將這本書領回了。

厚厚的一本日記,紙質很好,有別於陳芳明的《夢境書》,觸感不錯,但太軟,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感覺。

翻讀了隱地為這書所寫的〈作家日記第七棒──文學田畝裡的凌性傑〉和作者建中學生陳為廷所寫得跋〈尋找解釋的人〉,我想我肯定會很喜歡這本書的,但做事情還是有始有終的好,每次一開啟一本新書,閱讀到一半的舊書就會被擱置,還是一本一本來吧!看完陳芳明的《夢境書》再接續這本吧!

陳為廷在〈尋找解釋的人〉中提到,凌性傑曾給過他這樣的祝福:「珍惜一切都彷彿不能明白的時候。因為不明白,心中才會有許多想像與期待。不要忘記,讓自己溫柔,善良,勇敢。」多令人感動的一段話。

我想往後閱讀此書的過程,肯定也會是一段屬於我個人的美麗時光。

爾雅日記叢書

陳芳明《夢境書》的閱讀已經來到了八月,相較於其它月份的文字,八月的日記內容看來悠閒愜意許多。

這本以日記型態出版的《夢境書》是上次北上咪挺兼聚會時所購買的,本來沒有打算這麼快就買,但聚會時再度聽kula談起這本書的內容,終於還是在散會後受不了好奇心的驅使,跑到公館附近的政大書城買下來了。

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都會在睡前翻上個數頁,每次一翻啟,就會停不下來,向來就很喜歡陳芳明,不管是他的散文創作還是學術著作,都愛,很喜歡他的文字風格,浪漫又感性。

這本書是爾雅所出版的「日記叢書」中的第六本,2007/陳芳明,看完了這本後,忍不住又上網購買了2008/凌性傑的《美麗時光》,不知道2009會是哪位作家?如果可以的話,我蠻想看陳玉慧的哩!真教人期待!忍不住也想把前面幾本都搜刮進來。可惜長時間沒收入的狀態下,生活已逐漸入不敷出,在完成此計畫之前,還是認真存錢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