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文國士〉祝福你一切都好


這篇文讓我想起鐘穎曾說過的:「你的心裡若還惦記著別人的感激,那你就未曾給予。」

或許可以試著思考,許多時候我們的給予是為了什麼?真心誠意為對方好?或只是期待自己被看見?我們的付出是為了對方,還是其實是為了自己?潛意識裡,我們是否想透過給予這個行為來證明些什麼?在行為之前,對自己常常需要有更多的覺察,才有機會瞭解自己真正的起心動念與不曾/不敢言說的需求(匱乏)。

--

感恩是一種事後的感謝,比起眼前,它更是存在於未來,而不是受惠的當下。

當初我之所以決定到陳綢兒少家園工作,是在面試時,與家園主任徐瑜聊到社會福利組織募款的困難。有些人總期待少年們很用力地表達感恩,談到這一點時,徐瑜主任說得直截了當:「哪個十五、六歲的人懂得惜福、感謝的?」

在成長過程中,我受過許多恩惠。而由於TFT這個教育組織的號召,我曾赴屏東高山的小學教書,累積了一些在所謂偏鄉教學的經驗。一方面我能體會資源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嚐過「拿人手短」的酸楚。有時候,那像是一種販賣的過程。年幼的我,以及後來我教的學生們都經歷過:因為別人出錢、出物資、出各種人力,我們必須回以天真的微笑、手寫的卡片,或是準備一場精采的表演。

對於別人的善意,當然需要給予相對的回饋。只不過,鞋子、書桌、冷氣機、助學金或是短暫的陪伴,往往是一般家庭本來就會給小孩的,但他們不用總是得表現出感謝,而我們總是得用力地表達感謝,不然就會顯得不知好歹,沒有感恩的心。

然而細想下去:要安置機構裡的少年們因為得到外人的給予,而表達感恩,象徵什麼意思?以我住過育幼院的經驗而言,那像是在說:「謝謝老天給我一對患思覺失調症的父母,雖然祂根本沒問過我要不要。也謝謝我年長的奶奶無力照顧我。謝謝這一切讓我來到育幼院,成為你給予的對象。謝謝你。」

對於那個在育幼院的我,以及這些安置機構的少年來說,在受惠的當下,可能有童年創傷待復原、學習挫折得處理,茫茫未來等著他們面對,還有著太多更切身的人生課題要經歷。

未來如果一切順利,現在的受惠者自然會把愛傳遞下去,雖然對象未必是當初對他有恩的人。而未來如果不順,也只說明比起一個人生命裡的顛簸,一時的恩惠終究難敵現實。

曾經在書裡看過一句話,我深感認同:「最好的陪伴,是不帶期待的。」我換了用詞,這麼說:「最好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無論給予的形式與內容為何,都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獻上的深深祝福。

祝福你一切都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