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

我可能錯了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沒有暴風雨是永遠的,這也會過去。」

「自己不要的,不要送給別人,比方說,建議。」

「……練習如何不去創造想像中的未來場景,以及不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你遇見的每個人

都在進行一場戰鬥

你對此一無所知

與人為善

永遠如此

-- 挪威影集《羞恥》

(節錄自《我可能錯了》)


也許需要近距離接觸死神,才能真正明白,我們始終是彼此的過客。在理智面,我們都深知一件事:人總有一天會死。但是,讓這項認知與洞見往下擴及到身體其他部分,是我們一輩子的工作。每一步,都是值得的。

當我們的內心寬大到足以容納自己所有的感受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這並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有消極或難熬的情緒。我們只是不再認同它們,不再讓他們佔據自己。這樣一來,它們就不能再傷害我們,或讓我們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

談到面對死亡,為什麼我們文化中的主流敘事都是這種奮戰、抵抗和否認的英雄故事呢?為什麼死亡這麼常被描繪成非要打敗不可的敵人?為什麼要將它視為一種羞辱或失敗?我不喜歡認為死亡的反義是「活著」。我倒還寧願認為它是「出生」的反義。我當然不能證明這一點,但始終堅信在另一邊一定有什麼。有時,我甚至覺得會有一場奇妙的探險在等著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