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智慧


請賜我平靜,得以接受無力改變之事;
賜我勇氣,得以改變有能力改變之事;
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

神學家 Reinhold Niebuhr

2024-03-28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46


家庭應該是個不會對失敗立即做出負面評價的場所。雖然,一般人會認為失敗就等於是一無是處。不過,家人對失敗抱持的態度,應該是「下次繼續努力就好了」,或是「因為是你的關係,所以我不會立刻把這個失敗看成是一無是處」。即使失敗,家人也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評價。只不過,彼此都必須認清失敗的事實,而不是以「不算失敗」、或「沒什麼大不了的」的說詞敷衍了事。

只要孩子能夠得到家庭的認同,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至陷入自暴自棄的困境。換句話說,當孩子遭遇失敗或面臨人生的低潮時,是否會變得討厭自己、還是反而能夠重新肯定自我,家庭的支持力量極為關鍵。就算本身有許多缺點,只要能夠受到父母尊重,孩子就一定能夠重新站起來。

家庭原本就應該具有這種隱形的支持力量。不過,就因為看不見,往往無法令人完全安心,父母只好把關心轉移到看得見的事情上。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得跟學校或公司沒什麼兩樣,只關心孩子的分數,甚至只會用看得見的數字評價孩子。

要付出真正的「關愛」,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每個人的特質都各不相同,即使自認為愛對方,卻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感受得到這片真心。

關愛應該要以認同對方的人格為主。不過,要做到一方面關愛對方,另一方面又顧及對方的自主性或人格,的確相當不容易。絕大多數的人,往往以對待洋娃娃的方式愛對方,忘記對方也是個活生生的人。

孩子的幸福要由孩子自己創造。倘若父母認為,唯有把孩子安置在「幸福的狀態」之下,才能安心,只是種自私的做法,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實現自我」和養兒育女


父母不應該認為:「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是這個樣子?」反而該思考:「如何與這樣的孩子共存?」或許可以這麼說,對父母而言,設法接納一個無法如自己所願的孩子,就是實現真我/本我(self)(個體化)的一種表現。

這其中可能包含種種出乎意料、令人厭惡,以及莫名其妙的因素。通常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多半會用種種藉口企圖逃避,像是「都怪那傢伙不好」、「都是這個人的錯」等。不過,這時如果能坦然接受,認為「所有發生的事都是自己的責任」,已經算是踏出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的第一步。

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會發覺,其實所謂的「自己」,包含了許多連自己也無法理解、甚至難以認同的因素。要坦然接受這一點,恐怕並不容易。然而,只要能夠正視這一切,並且懂得如何善用,就是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的表現。換句話說,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往往包含了大家極力避免面對的事情。

實現真我/本我(個體化)往往伴隨著犧牲。因為「去做一件事情」意味著「無法做另一件事」。舉例而言,要是你認為與孩子的相處時間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你就必須割捨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最好意識到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長久下來,心中便會累積一股莫名的焦躁情緒。

犧牲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不過,一旦能夠真正了解其中的意義,必會獲得更深沉的滿足感。如果在不了解它的真義之下勉強去做,難免感到不必要的疲憊或憤怒。倘若父母都認為:「因為養兒育女而必須犧牲自己的工作。」因此互相推卸責任,當然會忿忿不平。唯有了解其中的意義,才能懂得享受養兒育女的樂趣與喜悅。

能夠做到「實現真我」的人,並不代表人生從此就會暢行無阻。榮格經常稱之為「實現真我的過程」,也就是一種「個體化的過程」;重要的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人的一生一直都在逐步邁向「成為某個人」。至於自己所走的路是否正朝向實現真我的目標,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從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心裡就已經有底了。至於該在什麼地方、如何修正自己的軌道,則因人而異,要由每個人自行定奪,這樣才符合所謂的實現真我。

2024-03-27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29


青春期是相當辛苦的一段時期。就某種意義上而言,孩子會變得極為敏感,無論父母怎麼小心,仍有可能出些狀況。

能否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過去親子間建立的關係。當孩子年紀還小,如果想找父母聊天,父母要不是嫌吵而置之不理,就是肯專心聽孩子傾訴,這兩種反應所建立的親子關係當然截然不同。父母不妨反省一下,在孩子邁入青春期之前,究竟和孩子建立了多少正面的互動關係,以及親子之間到底累積了多少有趣的體驗?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擾時,如果肯告訴父母,表示親子關係還算不錯。就算父母曾叮嚀孩子:「萬一出了什麼事情,一定要告訴我們。」如果親子關係不夠親密,我相信就算孩子有事,一樣會瞞著父母。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28


對父母來說,認同孩子的個性並不容易,畢竟,大家都對孩子的事情有點操之過急。父母也知道必須把眼光放遠,往往還是忍不住逼迫孩子,走上所謂的「常軌」、「正途」。在教養方面也是如此。父母只希望孩子做出對自己有利、或是可以預知結果的明確事物;然而,父母只不過是從大家做過的事情中,找出其中的最大公約數,然後逼迫孩子就範。這麼做只會不斷摧毀孩子的個性而已。大家雖然都提倡「重視孩子的個性」,仍然缺乏賞識孩子個性的眼光。

個性無法用數字衡量。當父母被問到孩子在學校最擅長的科目時,只要看成績單上顯示的數字便一目了然。至於「自己的孩子很體貼」這類的事情,卻無法用數字證明。因此,能夠說出這種話的父母,一定非常有自信,可以在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事情上,給與孩子正確的評價;這也表示親子關係非常深厚,父母對小孩的表現引以為傲。

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Q19


現在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過短視近利。由於過於短視,父母往往只要看到孩子很會唸書,就感到安心。讓孩子及早學習,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安心的做法。畢竟,看不見立即的成果,總是教人難以安心。因此,父母往往會為孩子挑選可以看得到成果的活動。這對還沒有對數字或文字產生興趣的孩子而言,是相當難以忍受的事。為了讓父母安心,孩子必須辛苦的付出代價。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總有一天會反彈。

有不少父母會在孩子入學之前,讓孩子趁早學會算數或讀寫。不過,提早讓孩子學習這些事,未必是好事。提早學習固然可以讓孩子一進小學,就有比較優異的表現;但是這種程度上的差異,一般的孩子只要不到一年就追得上。從孩子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這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關於改變


改變不是一瞬間,而是時間的累積。

好好照顧自己


學會好好照顧自己,孩子就可以習得如何好好對待自己。
對孩子來說,我們做的往往比我們說的更有力量。❤️

2024-03-24

原生家庭療法〉分化


情感成熟的人,能夠在和他人親近的同時,又不受他人的看法、需求和評價所束縛;心理治療師將之稱為「分化」。

原生家庭和解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你確認並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做自己」),同時又和他人維持親近的關係。

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夠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說自己想說的話,並且自由思考問題和感受事物,而不過分在意和考慮他人的喜好與批評。分化程度高的人不會有過度評論或奉承他人的需要,可以對自己的為人很坦率,同時接受自身與他人的差異。當有人試圖在某方面改變他們的時候,分化程度高的人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不過,他們還是對改變的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當接受到新資訊時,他們能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分化程度高的人不覺得改變就代表承認自己有所不足。

我們都需要做到前述那樣,尤其在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候,這麼一來才能擁有充實而快樂的人生。我們偏離這種模式的程度愈遠,就表示我們受家人控制和影響的程度愈大。

沒有人能做到完全分化,世上無完人,所有人都會在人際關係中經歷或多或少的分化時期。但是,如果我們愈能達到分化,分化就會變得愈容易。

分化程度高的人的特質:

1.具備目標導向

2.區分想法和感受

#原生家庭療法

2024-03-22

原生家庭療法〉融合


丈夫對妻子說:「我在社交場合沒辦法輕鬆自在,因為不管我說什麼,妳都要大肆批評。」丈夫這麼說的目的是想讓妻子對他的焦慮負責,而不是檢視自己該如何才能不在意妻子的批評(如果妻子確實很喜歡批評)。

改變另一半的這場仗,是怎樣也打不贏的。對自己負責,表示你要努力改變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完全依賴他人關愛和認同的人,最後一定會感受到壓力,而不得不照他人想要的方式做人做事,藉此維護從他人身上得到的關愛和認同。然而,為了贏得他人的接受和認可而放棄做自己,這樣的關係最終還是會走向破裂,因為這個人不是會對他人發怒(起因都是一些不相關的事),就是拿自己出氣,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例如陷入憂鬱狀態。真正的接納是要能夠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唯有在真正做自己的情況下才算是獲得接納。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能意識到虛偽的認可、接納,並且對此感到厭惡。

對某人隱藏真正的自己,以避免讓此人感到不悅,這樣的作法可以在短期內減輕痛苦和傷害,但隨之而來的絕對是困惑和爭執,更糟的是這樣的紛爭可能長期持續。

#原生家庭療法

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大人,可以有自己想要的小人【 不良大叔 Podcast EP31】


劉安婷曾經在某個訪談裡提到,她在美國唸書期間感受到一種不怕失敗的學習氛圍,學校其實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去嘗試去衝撞,並藉此找到自己需要或是想要的方向,所以求學期間的不怕失敗反覆嘗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大人有願意包容理解這份錯誤的仁慈的心,並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台灣的體制與各方面的價值觀都太過追求完美,也不鼓勵孩子嘗試任何沒有成功保證的冒險,非常害怕失敗與錯誤,以至於多數孩子面對失敗與挫折都感到相當無助,也無法從這樣的經驗裡獲取任何有積極意義的價值感,只能反覆陷入自我質疑與否定的煎熬裡。 😔

2024-03-20

屬於大人的繪本故事〉罐頭


上個月看了湯舒皮的《家的樣子》,很喜歡,上網搜尋她的相關著作,發現她和維菁合作過,很開心地去圖書館借回來翻讀。

睡前看了這本書,好喜歡。閱讀的同時,腦中不斷浮現維菁坐在耕莘教室講課的身影。那天討論的是強納生•法蘭岑的《自由》,她說:「如果看完這本小說會讓你覺得,過多的自由是混亂的源頭,那不如不要看,與其要有這樣的解讀,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去讀這本書,或許對作者而言還好一些,因為那絕非作者的本意。」我眼裡的她,閃著動人的光,令人著迷。

今晚翻看這本小書時,突然想起日前聽到的一句話:「崇拜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書裡的維菁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多了一點真實與溫度,通篇籠罩著一股淡淡的哀愁,又或者,那樣的氛圍來自於我內心的投射。

維菁離開了,太快了些。

好好地被愛著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這本書的書寫目的,與第一本書《走過愛的蠻荒》是一樣的:希望以我的方式分享自己在意的議題,力道雖微弱,但態度堅定。

我無力也無意寫一本代表安置機構的書,就像無人能寫出一本代表所有台灣人生命經驗的書一樣。我寫的只是自己的一點點走過,以及感受與反思。動機甚至帶了點自私,因為書寫的過程使我較能夠安放工作的無力感,也在下筆的拉扯之中,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好勇敢!」這是第一本書出版後,我最常收到的回饋。聽到這句話,平時不正經的我總會停下來,好好地回應對方。我們都在各自的生命故事裡,經歷對於愛的失落與期待,而我的一點點體會是生命無從比較,也因此我們都一樣勇敢,也都夠勇敢了。讓文國士看起來比較勇敢的,其實是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這份迷思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聚焦的。

或許有些善良的讀者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會對我過譽:「你好辛苦。」但其實辛苦的不是我。辛苦的是在安置機構長大的這些生命。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這些因為原生家庭特別辛苦,而轉換成長環境到安置機構的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憐憫。他們若要能夠好好長大,活出自己的名字,真正需要的是--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與接納。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的孩子,無論出生,都能好好地被愛著。

文國士〉我們都曾遍體鱗傷


不合時宜、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這是我在安置兒少、思覺失調症病友以及這些生命的親人身上,體會到的疊影。

如果可以,誰都想在好好被愛著的環境裡成長,在充分的支持下,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對於我陪伴的孩子們來說,在安置機構裡長大是不得不的處境,就像沒有人會期待自己「發病」一樣,這些都是無從選擇的。

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在有限的選擇裡走過。而對於安置兒少來說,從原生家庭、學校到初出社會,他們獲得的支持與可以有的選擇,往往更是少之又少。同樣是走那麼一遭人生路,他們帶著比一般人更少的資源,卻被貼上更多「可憐」、「可惡」之類的標籤。

自幼身心難以安頓,在校園裡的學習動機低落,又被迫過早自力更生,這樣的人生開局,要好好地生活下來真的不容易。在低度的情感支持和經濟基礎之下,遊走於法律邊緣,未必是不知好歹;出入各種高風險的場所,自然也不令人意外。

確實,逆境能使人成長,然而單單逆境本身是會溺死人的。苛刻來說,面對逆境,他們需要更努力,也必須更努力。但我的體會是,這些孩子們最最需要的,其實是能夠被理解與支持的一份幸運。

我很幸運,父母在我生命中的缺席、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沒有阻礙我長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這一切除了我的努力,更因為一路上接應我的親人、師長和摯友,使我感到自己終究是被愛著的。

愛,讓我有能量破繭而出。

這一點也不勵志,只是想當然耳卻不總會發生的幸運。愛是地基,地基穩了,我們都會各自美麗。這讓我想到胡淑雯的文字,因為「愛在生命陷落的地方」。

文國士〉「家園」的生輔老師們


累極了或倦怠時,難免心生疑惑:少年們安置在我們這裡,但我們該將自己安置在哪裡?因此不時地,我們需要緩下來,梳理自己,也看顧夥伴。

孩子們需要穩定且有歸屬感的環境。為此,我們努力去創造和經營。但同時,面對身邊的夥伴們出於生涯發展、現實經濟等考量而來來去去,心裡很不好過--除了對夥伴的深深不捨,也有一份自己內心深處的動搖。

生輔老師就像大多數的社福工作者一樣,被貼上「你們好有愛心喔」的標籤,但在那底下,經常需要「自我增能」,以及長時間的情緒勞動。

偏偏社福專業很難被認可,「用愛發電」的想像,往往遮掩了情緒耗損的事實。這些反映在工作條件上,影響之一就是薪資天花板很低。

這份工作有其太骨感的現實面,但我真心喜歡著生輔老師這份工作。

所有的孩子都值得好好地被看見、理解與接納,在機構裡的孩子更是迫切需要。他們有著少為人知的故事,那些故事裡,滿滿的都是受盡磨難的過往,以及遍體鱗傷的現在。而未來呢?未來就在不遠處,可是許多孩子無從走近。

在與孩子們「多人多腳」同行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在崇尚競爭的環境中,陪伴孩子療傷,在追求量化的世界裡,等待孩子成長。我們一點也不偉大,但在這個迷信進步與成效的世界,我們確實辛苦,孩子們更是。

文國士〉祝福你一切都好


這篇文讓我想起鐘穎曾說過的:「你的心裡若還惦記著別人的感激,那你就未曾給予。」

或許可以試著思考,許多時候我們的給予是為了什麼?真心誠意為對方好?或只是期待自己被看見?我們的付出是為了對方,還是其實是為了自己?潛意識裡,我們是否想透過給予這個行為來證明些什麼?在行為之前,對自己常常需要有更多的覺察,才有機會瞭解自己真正的起心動念與不曾/不敢言說的需求(匱乏)。

--

感恩是一種事後的感謝,比起眼前,它更是存在於未來,而不是受惠的當下。

當初我之所以決定到陳綢兒少家園工作,是在面試時,與家園主任徐瑜聊到社會福利組織募款的困難。有些人總期待少年們很用力地表達感恩,談到這一點時,徐瑜主任說得直截了當:「哪個十五、六歲的人懂得惜福、感謝的?」

在成長過程中,我受過許多恩惠。而由於TFT這個教育組織的號召,我曾赴屏東高山的小學教書,累積了一些在所謂偏鄉教學的經驗。一方面我能體會資源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嚐過「拿人手短」的酸楚。有時候,那像是一種販賣的過程。年幼的我,以及後來我教的學生們都經歷過:因為別人出錢、出物資、出各種人力,我們必須回以天真的微笑、手寫的卡片,或是準備一場精采的表演。

對於別人的善意,當然需要給予相對的回饋。只不過,鞋子、書桌、冷氣機、助學金或是短暫的陪伴,往往是一般家庭本來就會給小孩的,但他們不用總是得表現出感謝,而我們總是得用力地表達感謝,不然就會顯得不知好歹,沒有感恩的心。

然而細想下去:要安置機構裡的少年們因為得到外人的給予,而表達感恩,象徵什麼意思?以我住過育幼院的經驗而言,那像是在說:「謝謝老天給我一對患思覺失調症的父母,雖然祂根本沒問過我要不要。也謝謝我年長的奶奶無力照顧我。謝謝這一切讓我來到育幼院,成為你給予的對象。謝謝你。」

對於那個在育幼院的我,以及這些安置機構的少年來說,在受惠的當下,可能有童年創傷待復原、學習挫折得處理,茫茫未來等著他們面對,還有著太多更切身的人生課題要經歷。

未來如果一切順利,現在的受惠者自然會把愛傳遞下去,雖然對象未必是當初對他有恩的人。而未來如果不順,也只說明比起一個人生命裡的顛簸,一時的恩惠終究難敵現實。

曾經在書裡看過一句話,我深感認同:「最好的陪伴,是不帶期待的。」我換了用詞,這麼說:「最好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無論給予的形式與內容為何,都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獻上的深深祝福。

祝福你一切都好。

2024-03-19

文國士〉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杰寧


「有溫度的互動」是建立信任關係的關鍵之一。

後來我才漸漸體認到,原來幸福家庭與「氛圍」有關,而和組成無關。決定家庭氛圍的是「互動品質」。

我在雙親皆有思覺失調症的家庭裡,感覺自由,但孤單;但也有人在父母健在的家庭中,感受的是令人窒息的親情。所謂幸福家庭,其實也都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家庭組成之中,抱著相同的期待,去經歷失落與滿足。

我猜想,在杰寧還無法消化家庭帶來的失落和羞恥之前,硬要他與媽媽聯絡,也許真的太辛苦他了。我們都求好心切,但就怕這份善意不小心給了孩子太多的「應該」,和太少的「允許」。

……有時候出於善意,我們會拿一些書、影片,給正在低潮的人。但也許深陷泥淖的他們所需要的是在被保護的情況下,好好地爛一陣子。那些書和影片,反而透露出很多的「不應該」或是「要振作」。

到底怎麼做比較好?其實我也不確定。……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即使在類似的情境下,一次的成功或失敗,從不能保證未來是成功或失敗。只能像這樣與陳兔子(社工)討論,在彼此有困難時,提出來交流,然後試著做出最適合的決定。錯了也沒關係,那會讓我們成長啊!

關於成長,我的體會是漫漫長路上,課題會一直在,挑戰會一直來。有時候,「沒關係」是提醒我要記得,給自己和別人更多成長的空間。就像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積極的鞭策,有時候則需要輕輕地對自己說一聲:「嘿,親愛的,緩一緩也沒關係,錯了也沒關係。」

文國士〉我們的努力也需要被少年們懂得


家園孩子們的父母,在多數人眼中是失職的家人。但正因為我自己有一對完全沒有功能的父母,我更會嘗試去思索:這些父母是怎麼長大的?受過什麼傷?他們做過哪些努力?我相信的是,這些所謂失職的父母都未曾好好被愛過。

但我也希望少年們在適度同理父母的同時,別讓家人成為他們有樣學樣的藉口。

我要讓我的少年們看到、感受到:沒人給你溫柔,我們互相取暖;沒人給你教育,我們互相學習。讓那些現在使我們難受的人和事,都成為我們未來說嘴、打哈哈的題材,成為我們活出自己名字的養分。

掛斷電話,我做了幾次深呼吸後,走向餐廳。途中,一位稍微知情的少年經過我身邊時,拍了拍我的背。

這好重要。就像少年們的努力需要被他們的家人看見一樣,我們的努力也需要被少年們懂得。

–––

文國士的文筆真的很好

【好好說那年Ep.36】2016那年,姊的時代,相信自己挺身而進:專訪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劉安婷


成為母親之後的安婷,對於生命有了更細膩的看見,即便她所提出的目標與願景短時間看來有些理想或是不切實際,但就如她曾經說過的,自己必須先相信自己所追求的價值是可以被實現的,自己必須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切的努力才有依據。

任何關係裡,擁有可以相互支持的系統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有機會相互成就,一起共好。❤️

2024-03-17

關於買書

「買書的速度比讀書的速度快,是物理學和心理學上的定律。要求兩者相等是多餘的,不切實際的。問題只是,為什麼某些書會在買了之後被延後閱讀?我說的不是購物狂發作胡亂買的書,也不是說那些判斷失誤買了卻發現不值得看的書。我說的是,由始至終,多年不改,都是自己的確很想看的,但因為時間和機遇,而一直未排到立即看的首位上的書。買了超過十年而終於醞釀成熟,在理想的狀態下啟讀的書,例子比比皆是。這樣說來,買書有時真的有點像買紅酒。有些陳年佳釀,是不能急著享用的。不同的是,日漸醞釀成熟的不是書,而是讀書的人。」-董啟章

今天看到這段話,好喜歡。 ❤️

2024-03-15

生命的意義

許多時候不免覺得,死刑對於那些心存惡意,對幼兒殘忍施虐的變態大人來說會否太過簡單便宜了?他們是如何凌遲一個幼小生命的?讓他們活著,一輩子活在對自己所犯惡行的罪惡感裡,會不會才是一個真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給予無可赦免的徒刑,用餘生去懺悔,用全身上下每個細胞去感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什麼樣的動機讓自己下得了這般的毒手?

前提當然是還有罪惡感。沒有也無妨,用餘生去獄中體會行屍走肉的滋味,去牢裡感受遭世人唾棄的無助。無論如何,只有活著才有機會感受到何謂痛苦,也才有機會「享受」被各種負面情緒啃嚙的時刻。

死對這類人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他們並不在乎生命,輕率對待,所以更應該讓他們好好活著去感受。

2024-03-14

願我們的生命,都可以成為自己跟別人的祝福。


妳要記得,看起來再完美的人,也會有跌倒的時候;看起來再差勁的人,也有造物主原本在他身上的美好心意。(安婷媽媽)

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改變絕非一蹴可幾,但絕對是可能的,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藍珮嘉)

我們要用我們的每一分每一寸的力氣,只要我們還活著一天,就要堅定對抗這些不公平,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我們妥協,只是在此過程當中,我們更不能妥協的,是我們愛人的意義。黑暗不能驅走黑暗,只有光能夠驅走黑暗,如果我們也加入仇恨的行列,我們只會成為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所做的事情,值得讓我們允許仇恨,進到我們的心中。因為溫柔愛人的心,是我們改變其他人最重要的武器,因此,讓我們斥責歧視的行為,卻要愛那些歧視我們的人。(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一個人不該只是因為他已經證明了他的價值才被看見,而更是因為在最脆弱最醜陋,甚至是什麼都還不能回報的時候,仍然被看見,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價值。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這個世界確實充滿了患難,因此我不會希望單純祝福你們會成功,但是我希望祝福你們能夠擁有成熟的生命,雖然許多的你們未來不一定會在教室裡面工作,不過「教育」兩個字還是在你母校的校名裡面,而且本來在這個社會裡,所有的問題所有的人,本來就跟教育難以脫離關係,所以既然都是教育人,不論在哪裡,我們就有責任不只愛我們自己的孩子,也有責任不要成為憤世嫉俗的大人,即使面對患難;願我們始終願意蹲下來傾聽跟對話,願我們的左手堅定地高舉公平正義的同時,我們的右手不要忘了溫柔與慈愛。在黑暗中可以帶來光,為我們的下一代種下更多的盼望。

不要小看自己年輕,要勇敢地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願我們的生命,都可以成為自己跟別人的祝福。

蹲下。堅定。溫柔。

【TFT 】「你要追求你的履歷表,還是你的墓誌銘?」


如果有機會大家加入TFT的話,希望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覺得你是犧牲或奉獻,因為我覺得用這種心情去服務會很危險,唯有用自己也被成全,然後這是符合我自己機會成本的一個算式,這樣的務實態度,我認為,才是真正可以走得比較遠的一種走法跟機會。(劉安婷)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


我的沒有經驗讓我某種程度有勇氣一頭栽進去這個議題裡,但這個過程裡面確實就是有很多現實的挑戰,很多人不看好你,甚至是會有很多資源不足,或者是各樣沒有想過的挫折的時候,在這些時候很多人會問我說,你怎麼撐過去或怎麼克服這些困難,老實說,回頭看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真的要很費力氣地去想起初衷是什麼,到底為了什麼在做這件事情。每個人都說莫忘初衷是一件很有道理的事情,可是真的在自己很挫折很想放棄的時候,其實那是很需要力氣才能夠去做到的事情,很需要努力。(劉安婷)

最近的社工事件讓我不斷想起劉安婷在訪談裡的這段話,莫忘初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時候,這是一件需要非常費力才能想起的事情。多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果不是有些使命感,有些於心不忍,有些想盡自己微薄之力改變些什麼的盼望與願景,真的難以為繼。

在文國士的書裡,我看到了許多自己不曾想過的面向。太多太多的人,都在自己的溫室裡被保護的太好,包括我自己。所以才會如此輕易地說出那些傷人的話語,因為同理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我更加佩服劉安婷願意走出自己的溫室,走進第一線,陪著那些孩子與人群們一同感受冷暖。

文國士在書裡提到:

「有學校老師對社工說:「你們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教?」現實壓力逼著學校老師說出「你們的孩子」,但我們不好說出口的是,這明明是「我們的孩子」。

這些孩子不是因為來到安置機構才變得難教。他們是因為本來的生活環境與支持系統太困難了,才會來到安置機構。

在我一點點的體會裡,問題學生是被問題纏繞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唯一的問題是,他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

如果可以好,沒有人想壞,這些孩子在他們非常有限的選擇裡,光是為了可以好好活下去就已經精疲力竭,但很少人願意正視他們的努力,甚至看到他們現實裡的種種困境。

社工們不是沒有選擇的一群人,不願意放棄或許僅是因為還有期待與盼望。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

2024-03-12

愛的本質



好命的孩子要多付出一點。(連加恩)

盡可能地用自己所掌握(擁有)的資源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真的非常喜歡劉安婷,年紀輕輕的她就把愛的本質看得好透徹。


2024-03-11

從普林斯頓畢業後 深入偏鄉 建立教育|無私的樣貌 Teach for Taiwan 劉安婷 x 鄭雅心|TFT 完整版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德蕾莎修女)

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願景,無法靠單一角色去完成,需要有更全面的看見。劉安婷以實際行動去傳達「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信仰與理念,充滿愛與光的存在 ❤️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 台灣培育改變教育不平等現況的行動者【看板人物精選】


最強韌的勇敢,是要經過很真實的害怕而來。

劉安婷:你拿「幸運」做什麼?


劉安婷,讓人感覺閃閃發光的存在。❤️

「我想要拿這份幸運,做什麼事情?」

找一處值得耕耘的地方,放開手,把自己的一點幸運種下去吧。讓自己有天能開懷地說:「即使當世界充滿了不完美,即使外面充滿了醜陋,但是我拿了我的幸運,選擇善良、選擇溫柔、選擇在乎、選擇去愛。」

擁抱世代從教育開始:劉安婷 (Anting Liu) at TEDxTaipei 2013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好好堅持下去。
有信仰有信念的人,永遠令人敬佩。❤️

2024-03-09

世界還有真相嗎?EP73 booktender 李雪莉-你相信什麼價值?


或許,有框架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用單一框架在看世界,還是多重框架。
❤️❤️❤️

2024-03-06

願我們成為小時候想遇見的大人


「有的聊才有得療,願我們成為小時候想遇見的大人。」

自幼身心難以安頓,在校園裡的學習動機低落,又被迫過早自力更生……這些孩子是踏在隨時都可能陷落的逆境中,令人不捨。但他們也如此努力在求生存,對此,我心懷敬意。(文國士)

讀著紙上的文字,內心感到無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