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2022閱畢書單

2022年對於閱讀有一種焦慮,想看的太多,時間與精力卻遠遠不足。年末之際,試著將自己從書堆中抽離,試著將注意力移轉至戲劇,希望藉此降低內心的焦慮感,成效確實還不錯,至少不再感覺嚴重失衡。

這一年,心理類和教養類依然是大宗,文學類有逐漸回歸的趨勢,文青魂的輪廓也日漸清晰,隨著孩子長大,以前的自己似乎又慢慢回來了。

來到不惑四十,對於人生依然有諸多困惑,幸而還有書本相伴,讓我在迷失自己時不致太孤單寂寞。人生沒有非要閱讀不可,但可以擁有閱讀樂趣的人生,確實非常不一樣。

在瀏覽歷年閱讀清單時,發現有一本2019年讀不下去而放棄的書,竟然成了2021年的五顆星推薦書。閱讀也是相當講求緣份的,只要因緣具足,看似不經意的字句裡也能讀出人生深意。

我相信,來到自己生命裡的每本書,都是靈魂所需。我珍惜文字,珍惜這樣的相遇。


|(圖)文|

  1. 半個媽媽,半個女兒(朱國珍)★★★★☆
  2.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藍佩嘉)(電子書)★★★★★
  3. 死亡與童女之舞-胡因夢自傳(胡因夢)★★★★☆
  4. 離線練習:每個月關掉手機一次,就能改變人生(安藤美冬)(電子書)★★★★☆
  5. 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劉中薇)★★★★★
  6. 有春的日子(劉冠吟)★★★★★
  7. 練習不聽話(劉馥寧)(電子書)★★★★★

|心理類|

  1.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鈴木敏昭)★★★★☆
  2. 情緒勒索(周慕姿)(電子書)★★★★☆
  3. 媽媽的情緒練習(珊德拉.提墨.葉特、珍琳.米克)★★★★★
  4. 寬容,讓自己更好 : 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克莉絲汀.聶夫)★★★★★
  5. 陳年焦慮: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吳姵瑩)(有聲書)★★★★★
  6. 敬,童年的傷(吳姵瑩)(有聲書)★★★★★
  7. 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李雪)★★★★★
  8. 創傷發生得太早(李雪)★★★★★
  9. 和自己,相愛不相礙(郭葉珍)★★★★★
  10. 冰山對話(李崇義)★★★★★
  11. 別再說都是為我好(許瑞云, 陳德中)★★★★★

|育兒|

  1. 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汪培珽)★★★★☆
  2.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簡.尼爾森 等)(電子書)★★★★★
  3. 你的5歲孩子 ★★★★☆
  4. 不罵(汪培珽)★★★★☆
  5. 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郭葉珍)★★★★★
  6. 師徒關係:不想罵卻罵不停的盲點和後遺症(汪培珽)(電子書)★★★★☆
  7. 傳達不NG!親子溝通無障礙(宮口幸治、 田中繁富)★★★★★
  8. 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幸佳慧, 李佳燕)★★★★★
  9. 原來,父母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影子(王國和、王雅萱)★★★★★
  10. 放了牛, 他們自己會吃草(米米 , 迷路媽)★★★★★
  11. 人生啊,歡迎迷路(米米 , 迷路媽)★★★★★
  12. 媽啊,一下迷路一下爆走(米米 , 迷路媽)★★★★★
  13. 好好說話的情緒教養(金善浩)★★★★★
  14. 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金善浩)★★★★★
  15.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崔治鉉)(電子書)★★★★★
  16.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電子書)★★★★★
  17. 放養孩子,是為了讓他成為更好的大人(大川繁子)★★★★★
  18.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莊林君)(電子書)(二讀)★★★★★
  19. 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何翩翩)(電子書)★★★★☆

|其他|

  1. 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電子書)★★★★★
  2. 子彈思考整理術(瑞德‧卡洛)(電子書)★★★★★

2022-12-13

害怕失敗

黃國珍:「我認為,我們的老師,包括家長,把孩子的失敗,視為是自己的失敗,所以我們想盡辦法要孩子正確,以至於孩子非常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換來的可能是責備。可是這個責備其實是發自教育者本身,尤其是家長和老師自身對自己的苛責,所以我們其實是用孩子的成功來回補自己的價值。」

2022-12-10

有春的日子


不如意的事,沒有「經歷過就不會再發生」的護身符,不是任何一國可以研發的疫苗,是會一發再發的疾,與生命長相左右。

人生就像秉燭在暗夜中前行,嗑嗑碰碰,每個人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尺,只有上天看得到全部。看不到的漆黑不是因為世界放棄了你,是每個人的能力都只能看見自己而已。放下執著,放開動不動就想要衝一波的蠻力,習慣無光,心安地過,不再豎耳聽著誰走得比我快。我還是那個想要有所貢獻的人,只是不再緊抓著什麼,不再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不再渴望他人眼光降臨,放下應該不應該,秉燭而行。(52)


#不應該是這樣的

#劉冠吟


文人玄思空想,從來都不是她(冠吟)的特色,她是那種水裡來火裡去,一直在試探並開創生命邊界的人,是那種行事漂亮而有風格的人,但這樣明亮的外表背後,我也看到冠吟內心黝密的部分,這些,大都寫在這本書裡了。(許悔之)

…………

因為愛而覺察,因為覺察而有了更深刻的愛。好喜歡劉冠吟的文字、風格與態度。❤️

創造生命的奇蹟

外顯疾病的成因,多半源自於內心的根源情緒:恐懼或憤怒,而不願寬恕與不信任生命的心態,就是讓疾病得以持續警鈴大作,直到我們願意改變思維為止。

所有的疾病,皆源自於不願意寬恕的心態,每當生病時,我們就必須向內探求自己到底需要寬恕誰。

你最難原諒的那個人,其實就是你最需要放下的人。寬恕,即是捨棄、放之意,它與原諒某個錯誤的行為無關,純粹只是讓整件事情過去。

我們都深知自己的痛苦,卻很少人了解到,那些最需要我們寬恕的人,其實也處在痛苦之中。我們必須明白當時他們已經以自己全部的理解、覺知和知識,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創造生命的奇蹟》/露易絲.賀(Louise L. Hay)

2022-11-14

放養孩子


終於讀完了,其實是一本簡單易讀的書,但因為實在太好看了,捨不得一下子就看完。好喜歡大川繁子奶奶的教育觀點,充滿溫柔的同理與人性,閱讀的同時,總想著如果可以早幾年明白這些觀念該有多好,但就像大川繁子奶奶所說的:絕對沒有什麼「現在開始會不會太晚?」的問題。因為像你正在讀這本書的瞬間,也是你接下來幾十年的人生當中最年輕的時刻。

很開心自己遇到這本書。

[後記]大川繁子

如果能夠透過這本書,在教養的過程中帶給各位父母一些幫助,培養出孩子「自由地活著的能力與責任感」,那我真的很開心。希望各位可以把讀這本書所感受到的、想到的、覺得認同的,或是抱持懷疑的地方,都活用在今後的育兒生活當中。

只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可以用幸福的心情陪伴孩子成長。育兒過程很不容易,會有「必須振作一點」的壓力,跟「可不能失敗」的氣勢。

但是,還是應該將責任交給孩子,並信任孩子。

不要再緊抓「非得怎樣不可」的想法,並享受這個過程。

2022-11-12

多芬廣告 妳比妳想像的還美麗


即使我們不是那麼完美,但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糟。

就如同我們總習慣把別人想得比現實快樂,我們也總是習慣把自己想得比現實更糟糕,但這不是事實,至少不是全部的事實;珍惜我們自己最自然的那一面,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總是影響著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以及我們生活的方式。

關於你眼中的自己,以及別人眼中的你。

2022-11-07

用生命影響生命 / 泰戈爾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善良,

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藉著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因為相信你,

開始相信了自己。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綻放著所有的美好。

2022-10-23

為自己負責

每個生命都要為自己負責,不要一直想著要幫別人解決問題。(李崇義)

2022-07-27

[繪本] 凱文公主


很可愛的粉紅書。

媽:「妳覺得男生可以喜歡粉紅色嗎?」

囡:「可以呀!」

媽:「那妳覺得男生可以穿裙子嗎?」

囡:「不行。」

媽:「為什麼?」

囡:「因為這樣很奇怪。」

媽:「有些女生喜歡當超人或是牛仔,那可能有些男生也會喜歡當公主,穿裙子打扮。」

囡:「應該吧。」(思考狀)

媽:「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款式應該會比較開心。」

囡:「嗯。」

--

凱薩琳.赫本說:「當你遵守所有的規則時,你也會失去所有的樂趣。」誰說小孩一定要規規矩矩呢?──劉清彥(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你曾經思考過嗎?孩子一出生,我們就依性別提供適合的衣服、玩具、髮型等,並給予不同的期待,無形中孩子可能習得了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如女生就該溫柔婉約,男生就該獨立堅強;女生的科學和數理能力比男生弱等),不僅影響孩子的天賦發展,甚至因性別偏見對個別差異產生的歧視而讓孩子被傷害,或是傷害了別人。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不該因為自己的不一樣受到排斥,也希望每個孩子都不該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而壓抑自己的能力和天性。那麼,我們得從教育做起,告訴孩子生理的差別不重要,性別的不同並不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

《凱文公主》一書就是透過妝扮日這樣一個貼近孩子的生活事件,和孩子輕鬆討論這個話題,同時也提醒大人重視孩子的性別平等意識,才能讓孩子成長在一個容納差異、尊重多元的友善環境。

文字:博客來

[繪本] 不對、不對

 


大毛熊不懂得人際關係中的應對進退,小兔子教他學習說:「你好、對不起、謝謝」。學了新詞彙的大毛熊很開心,覺得很好玩,卻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時機,刻意用搗蛋捉弄別人的方式來製造使用新語彙的情境,最後也為自己的行為吃了一點苦頭。

--

學會說話是一種成長,學會如何在適當的時間說出適當的話是另一種成長。「語用」(能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語言)的能力是有些挑戰性的,因為,要有「視情況決定」的能力,故事中的大毛熊正是缺乏這個能力。

「你好」、「謝謝」、「對不起」這三句話看似簡單,但是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它們可是讓孩子學會「辨別什麼情況該說什麼話」的開始。而且這三句話也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陳欣希)

2022-07-26

[繪本] 我的妹妹聽不見


朋友問我關於我妹妹的事,他們問我:「耳朵聾了會不會很痛?」我告訴他們:「不會,耳朵聾了不會痛,但是,如果人們不了解她,她的心會疼。」

全書從姊姊的視角,觀察妹妹和自己有同有異的生活方式,沒有評價沒有分析,只有單純的觀察與陪伴。瞭解妹妹的需求,用妹妹可以理解並接受的方式去和她相處。

--

學習與不一樣的人相處/陳質采

很多人都看過海倫凱勒的故事吧!除了讚嘆海倫凱勒的努力和成就外,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如何和像海倫凱勒般很不一樣的人相處呢?不論是幸或不幸,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著不一樣的天賦和氣質來到世間。有些人聰慧,有些人憨厚,有些人看不到,有些人聽不見,也有些孩子像海倫凱勒一樣,因一場大病,或一場意外喪失了某些能力,這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有特殊的需求:如裝戴輔助器,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溝通模式與相處模式。

資源不一樣的人,在成長路上,自然有不同的需求。這就好比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栽種方法,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我們不說這些很不一樣的孩子殘廢,是因為我們為一般常人所設的世界,讓這些資源不足的孩子寸步難行罷了!

孩子們是如何和這些很不一樣的同伴相處呢?

在台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相處畫面:若是有一位聽不到聲音的孩子,其他孩子們每次跟「他」玩,總會有很多的抱怨。他們抱怨「他」不會玩,批評「他」不乖,大家鬧成一團,於是,成人開始介入,以一個法官的角色仲裁,不外乎告訴這些孩子:「他」聽不到已經夠可憐了,不要排斥「他」。孩子們唯唯諾諾,等成人走了,同樣的劇碼又再重演一遍。

孩子還是沒學會如何與「他」相處。

身為一個臨床工作者,我常常感慨:人們習慣性認為了解這些身心障礙者是專家的責任,而忘了如何與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相處是人人的責任。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特殊教育學者Robert Donaldson指出:「許多身心障礙者相信,他們參與社會最大的阻礙,不是他們自身的障礙或難以暢行無阻的建築,而是人們的偏見與不當的對待。」美國一位資深的特教老師也不諱言:「完全接受身心障礙者為完整的、有能力回饋社會的人,像學生、朋友、雇員以及義工……,我們離這樣的路還好遠。」

我常想,能不能有類似主題的童書,像《我的妹妹聽不見》,可以陪伴孩子們成長,透過增加孩子之間的了解,讓彼此有更深一層的關懷?

這是一本以小女孩的眼光來描述她與聽不到聲音的妹妹,如何相處的經驗。這位妹妹也愛跑跳、翻滾和攀爬,她不像一般孩子用言語表達,但常會用臉和肩膀示意。少了世俗的判斷與比較,小女孩細膩而深刻地道出她與特殊妹妹相處的真實世界。

《我的妹妹聽不見》是一本幫助兒童了解聽障世界的工具書;當然父母和師長更可以把這本書當生活故事來分享,去感受這位姊姊如何撇開世俗的憐憫,敞開胸懷走入聽障妹妹的世界。其中,有個體之間因為不一樣而無法完全分享的惆悵,也有因不一樣而豐富的體驗,更有透過了解的愛、關懷與尊重。聽障的孩子和他的兄弟姐妹和同儕也可以借助認同故事中的人物,覺得自己不孤單。

我也衷心希望這類型的故事可以是孩子打開人際世界的鑰匙,讓他們有機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了解人際世界的甜蜜與困難。我希望他們可以看到人的不一樣:有些人聽得到、有些人聽不到;我也希望他們看到不一樣的人也有一樣的地方:不論是聽到、聽不到的孩子都一樣愛玩、敏感、需要愛。這時候,孩子才可以去感受這世界,了解別人,也更清楚自己。

[繪本] 即使看不見,我們還是牽著手穩穩走


父母穩定了,孩子就會穩定。看不見的爸爸引導著看得見的女孩,如何不囿於雙眼而用心去感受週遭。父女把危機四伏的城市想像成「一座充滿聲音的光影叢林」,穿梭其間,趣味橫生。女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爸爸一起去上學。

--

爸爸媽媽陪孩子走路上學,對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匆忙趕路的日常,有時甚至因爲快遲到而氣極敗壞的對孩子大吼、催趕。

如果是一個失明的爸爸陪弱視的女兒走路上學呢?這一路上會發生什麼事呢?

《小王子》作者曾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爸爸和小女孩那份為彼此守護的心意,讓他們周圍的世界散發著暖暖的,幸福的光。即使看不見,只要牽起手來,就不會感到不安,我們不慌不忙,一起長大,用心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文字:博客來

2022-07-25

真愛的辯證

 


作者在自序裡提到:

「這是結婚十年的紀念書,是花了十年調整婚姻時差的過程,也是第一手的婚姻實驗紀錄。說是實驗,因為每日都是驗證與質疑,是反省與嘗試。

十年算不上婚姻老手,沒資格說是經驗談,頂多是倖存之際,有限腦力所領悟的自我求生指南。」

--

婚後有次接受採訪,採訪者是一位二十出頭歲的年輕女孩,她睜著清純無邪的眼,嗓音甜甜地說:「好羨慕妳遇見真愛喔!」

天真是好的。

但真愛不是用來遇見的。

婚姻生活不是一瞬間的怦然就能幸福美滿。生活中瑣瑣碎碎的摩擦、雙方家人的大事小事。小孩的健康問題、教養問題、唸書問題,大大小小都是衝突。然後你開刀我生病,誰車禍、誰昏倒、誰誰誰婚、喪、喜、慶……

很多時候我被鬍子哥氣個半死,更多時候他也被我氣得怒吼。我們吵架、我們冷戰,我們也可以一秒和好,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曾經感慨:「有沒有嫁對人,生了孩子才知道。」婚姻的試煉,不通過共同養育小孩的焦頭爛額,實在難以彰顯出它的複雜度。也只有在三不五時的突發狀況中,雙方家庭的關係角力中,工作與家庭的矛盾衝突中,才能看見彼此在問題發生時的幽默感與成熟度。

豬隊友與神隊友,大概就是地溝油跟初榨橄欖油的差別。

婚後七年,寫《未來媽媽》,看到許多夫妻因為不孕而衝突,又忍不住感慨:「有沒有嫁對人,生不出孩子的時候才知道。」

因為生不出孩子,才發現,他在意的是妳,還是妳的生育功能。也才知道,面對婚姻中共同的困境,另一半究竟是推妳落深淵,還是拉妳出泥淖。每過一天,是更傷心,還是更加遠離傷心。

結婚的經典誓言是:「我愛你,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人生的考驗何其多,不孕只是其中之一。未來也可能遇到:生病的孩子、失智的婆婆、中風的公公、欠債的親家、中年失業、投資失利、創業破產、外頭鶯鶯燕燕好美麗……

遇見對的人只是起點。

禁得起歲月、耐得了摩擦。

一起,一直一起,沒有誰放開手,才是真感情。

所以真愛到底是什麼?

《未來媽媽》裡有一段台詞是這樣的:「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放在那裡叫做真愛,真愛不是一個對象。真愛是妳遇到一個人,你們在一起,經過漫長的歲月,經歷重重的關卡,你們一起快樂,一起悲傷,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們還是在一起,你們誰都沒有放手,因為這樣,終於證明了你們之間的這份感情,叫做真愛。」

真愛不是結婚心動的理由。真愛是婚姻風風雨雨之後的結果。並不是真愛能夠克服種種考驗,而是禁得起種種考驗摧殘的,才叫真愛。可是啊,弔詭的是,擁有真愛,也不代表婚姻就能白頭偕老。

Netflix出品的電影《婚姻故事》讓人心有戚戚。十年前,妮可與查理一見鍾情,兩年後生下兒子,像許多婚姻一樣,太太配合著先生,離開自己成長的城市,隨先生到紐約工作。先生事業蒸蒸日上,太太的光芒卻日漸黯淡。

婚姻的衰敗無聲無息,到了一個程度,就會一瞬間轟然崩塌。

「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我一直只為他而活。」

「他沒有把我當作獨立的個體。」

「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恨不得你死掉。」

如果這些台詞覺得怵目驚心,實在是因為它們太過真實。

故事最後,兩人和平離婚。

「我見到他兩秒就愛上他了,就算現在愛他已經沒有意義,但今生我還是會持續愛著他。」這是太太寫的信,先生邊唸邊落淚,明明就是相知相愛的兩個人,嫁給愛情,卻敗給了生活。

是真愛又如何?

也許根本不用討論真愛,也不用驗證真愛,學會「真的去愛」,才是一生的修煉。

2022-07-24

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

 


好好看好好笑好喜歡劉中薇的文字,充滿幽默可愛的小自嘲,我想,可以如此笑看生活的人,對現實多半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包容。

正如同李儀婷在推薦序裡提到的:「看過書之後,會知道所謂幽默喜劇,其實是在斑駁的生命中,採取的一種目光選擇而已。」

「婚姻這件事,往後看是陰影,往前看,就有光。」(劉中薇)

五顆星推薦 ☆☆☆☆☆

有些日子,我等待成為自己

 


有些日子使你疑惑。

你生氣,你反抗,甚至想毀滅一切,怒火中燒。

有些日子愛恨糾結,有笑有淚。

有時你精神抖擻,有時全身顫抖,或擔心,或盼望。

有些日子庸庸碌碌,忙著該忙的事。

忙著收尾,忙著繼續,忙著開始。

「改天再說吧。」「不行,現在就得開始。」

這些日子多麼混沌不明!

一本和自己對話的小書,好喜歡 ❤

[繪本] 我不是害羞不敢說,我只是需要時間

 


很適合給大人看的小書,孩子想說的都在裡面。

--

爸爸媽媽擔心我太害羞,在學校交不到新朋友;老師以為我不知道答案;才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同學覺得我太安靜,只喜歡躲起來自己玩……其實不是這樣的,大家請等一等,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慢慢告訴你們!

看見孩子「害羞」外表下

那顆敏感善良的心

2022-07-12

放了牛,他們自己會吃草


「一同經歷了那些歲月之後,我們都在彼此的信任裡遇見更好的自己,你成為更棒的小孩,我成為更棒的媽媽。」

好好看,好好看,實在太好看了。
五顆星大推。 ☆☆☆☆☆

2022-07-11

[繪本] 小魯的池塘


每次閱讀和死亡相關的議題,孩子都會問:「這是真的嗎?」

「對啊,這是真的故事。」

「在地球上的其他國家,真的有一個叫小魯的人,他死掉了嗎?」

「對,小魯是外國人。」

當讀到書中的女孩在寫給小魯的信中這樣提到:「小魯是我的好朋友,他一直都會是我的好朋友,永遠永遠都是。」

囡囡問:「就算小魯死掉了,也還是她的好朋友嗎?」

「對呀!小魯永遠都活在小女孩的心裡,她會永遠思念他。」

讀完,囡囡有感而發地表示:「我好喜歡小魯的故事。」

這就是人生/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死亡,看似遙遠,卻又如此接近。

許多大人常常刻意迴避和小孩談論與死亡有關的事,或許認為他們和死亡距離遙遠,不見得明白其中複雜深奧的道理,也或許因為大人不知該如何向小孩啟齒。然而和死亡相遇,是每個生命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它可能隨時臨到我們身邊,因此,不能視而不見,更無法避而不談,畢竟,這不僅是情感上的重創,更是一項非常重要且必須認真思考和學習的生命課題。

這本書的作者伊芙·邦婷是美國非常著名的兒童和青少年文學作家,她對每一個與小孩相關的成長環境和議題都充滿關切之情,死亡也經常是她著墨的主題。在她眼中,死亡並不是一件和小孩距離遙遠的事,她創作的故事有許多都是由死亡事件衍生而出,因為她認為每個小孩隨時都可能被迫面對難以忍受的死別情境,大人則有責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見作者不急著以說理的方式讓小孩明白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相反地,她強調小女孩在面臨好友死亡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忿怒、難過、失落和不捨,再藉由各種紀念性的活動,適時的宣洩情緒,為茫然失措的情感尋找出路,也漸漸地體會死亡原來只是形體的消失,生命還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它在所愛的人心中依然保存暖暖的溫度,在腦海中仍然留有清晰的影像,就像小女孩一直揮之不去的蜂鳥和小男孩面容相互交疊的畫面一般。

故事中的大人沒有迴避這個艱難的生命課題,他們帶領小女孩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處境,在小男孩病重時對他付出關愛,瞭解現實的不公平和無奈:在小男孩過世後陪伴小女孩一起掉眼淚,同時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幫助她勇敢地走出陰霾,重新看見生命的希望和亮光。

在伊芙·邦婷沉穩平實的文字中,這個由真人真事改寫的故事讀來儘管瀰漫著淡淡的哀傷,卻一點都不令人絕望。而插畫家羅奈德·希姆勒也用成熟洗練的筆法與柔和的淡彩,勾勒出故事發生的每一個場景和人物,精準地捕捉到故事深刻的情感,彰顯更大的觸動力量。

這個故事儘管有著沉重的難題和悲傷的情緒,但是最後仍然讓我們看見希望,並且幫助我們思考,該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命的存在與結束。「我喜歡在故事中隱藏一些讓讀者思考的訊息,從正面的角度看待每一個問題。」邦婷為自己的作品做了這樣的註解。她也認為小孩必須學習認識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因為,「這就是人生!」邦婷說。

[繪本] 大姊姊和小妹妹


看完得以讓人重新思考親子關係的繪本。當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同時,或許也要讓他們有機會反過來照顧大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也可以從付出中感受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我要怎麼愛你呢?/ 陳質采

生命中其實有很多遠比讀、寫、算更重要的課題,更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卻很少被討論,譬如說:愛與被愛。

從小到大,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教育,唯獨欠缺感情教育。

父母親如何愛孩子?孩子如何愛父母?兄弟姊妹如何相親相愛?朋友如何互相疼惜?這些天天經歷的人與事,這些支撐生命的愛與感受,在成長中很少能有機會自在的分享與學習。

我希望能借助《大姊姊和小妹妹》,和孩子分享這方面的話題。

這是一本大姊姊和小妹妹相親相愛的故事。大姊姊時時刻刻照顧著小妹妹,無微不至,她什麼事都處理得好好的,沒有一件事是她做不好的。但是,有一天,小妹妹聽煩了大姊姊的嘮叨:「這樣做」、「坐這裡」、「去那邊」,偷偷地躲起來……

這不也很像親子的相處嗎?關愛的焦慮讓父母急著要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抱怨孩子不聽話、不乖,卻很少想到孩子其實很想用自己的方式愛父母,用自己的想法生活,他們也很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啊!

記得有一次,我叮嚀一位五歲的小男孩,請他在上課老師問問題時,不要搶著回答,讓其他同學有機會想一想。小男孩答應了,過了幾天,我想起這件事,問那小男孩:「你最近表現得怎麼樣?」小男孩想了想,回答我說:「我一半聽你的,一半聽我自己的,我覺得我表現得剛剛好。」

要在他人的期待與自己的需要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真是不容易啊!每個孩子在確認自己的想法前,都要先了解他自己的想法和別人有什麼不同,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常常需要唱反調、叛逆。真希望父母有機會看到自己對孩子的愛,不是限制孩子的牢籠。

《大姊姊和小妹妹》是一本可以多方面閱讀的書:可以是一種陪伴,就像孩子的布偶,讓孩子從小妹妹身上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可以是一種學習,讓身為姊姊/哥哥或妹妹/弟弟的孩子,可以了解自己與對方的感受;更可以是一種心情的分享,透過故事,讓彼此的心情不因關係的緊張而變得難以啟口。

當然,妳可以感受更多,看到故事中強弱權力關係的控制與被控制。就像故事中的姊姊從來不哭,她沒有做不到的事。在照顧妹妹的時候,她非常強勢,希望一切都可以照她的意思做,一切都可以在她的控制之中;而妹妹幾乎無法違背大姊姊的意思。當控制/被控制、命令/被命令的關係愈加發展,我們就離愛、自由、平等愈來愈遠了。

最後,故事有了意料不到的結局,大姊姊和小妹妹重新調整了彼此的關係。或許你也可以問問你自己和孩子:如果是你們,你們會如何相親相愛呢?

我衷心希望這類型的故事是孩子打開人際世界的鑰匙,讓他們有機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了解人際世界的甜蜜與困難。我希望他們可以看到人的多面性而學習接納;每個人都有想要照顧人的時候,也有想要被照顧的時候,有想笑的時候,也有想哭的時候。我也希望他們在學習愛人的時候,可以尊重他人的想法;這時候,他們才可以自在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自由。

希望這類以孩子的經驗為基礎的故事,可以讓你和孩子有新的感動與體驗。

2022-07-04

親愛的大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疑似過動,
如果有人覺得你的孩子疑似過動,
都很適合來看看這本書。
請試著從孩子的立場,
去聽聽他們的想法。

2022-06-23

[繪本] 媽媽變成鴨


很可愛的繪本。唸了書名,孩子疑惑問:「為什麼要把媽媽變成鴨啊?」看完內容,恍然大悟表示:「原來是這樣啊!」


前幾天女孩和把拔一起看完這繪本,我喊著準備要洗澡了。

孩子:「蛤~可是我還想再看耶!」

媽媽:「已經很晚了,先洗澡,洗完再看吧!」

爸爸:「快,把馬麻變成鴨。」

媽媽:「……」

[繪本] 小傷疤


「媽媽過世了,要怎麼保留她的味道,要怎麼收藏她的聲音?要怎麼做,才不會忘記她。」

當小男孩失去了最愛的媽媽,他該如何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各種情緒與感受?他要如何適應心裡的失落與生活的變動?

《小傷疤》深切而細膩地刻畫了一個孩子在失去母親後,孤獨與痛苦的心路歷程。剛開始,小男孩對於被媽媽就此拋下,感到生氣、憤怒卻無可奈何,他發現自己失去了過往熟悉的生活細節,也開始煩惱起爸爸的心情,對爸爸的哀傷十分敏感卻又手足無措。小男孩又焦慮又擔憂,身體開始不舒服,也無法安睡,但仍試著付出自己的力量去愛:想要幽默、想要好好照顧爸爸、想替家裡擔負起責任。

但是,小男孩自己也深深受傷了,他開始出現奇怪的舉動:不肯開窗戶、摀住耳朵、閉上嘴巴,還故意弄痛自己、讓自己流血,原來這都是因為小男孩太思念媽媽,害怕會永遠失去她,因此想盡辦法留住媽媽的味道、抓住媽媽的聲音。外婆的出現打破了哀傷的僵持,小男孩崩潰了,外婆的懷抱適時溫暖他,讓他明白媽媽活在他心裡,永遠也不會離開。於是,小男孩開始用不同的儀式紀念媽媽,漸漸地,小男孩身體和心理的傷疤都癒合了,他終於長出能夠安慰自己、平靜自己的力量。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方式和角度去面對與解讀親人逝去後的世界,《小傷疤》讓我們得以更貼近失親孩子的內心,也更敬佩孩子內在的愛、勇氣與復原力量,但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那個「外婆」。

(失親兒基金會)

2022-06-14

解構前世密碼


你的意識在這一世肉體顯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你所累積的前世訊息就是命運創造的重要一環。你的現在是你過去的延伸,而隨著每一世,新的資料被陸續編碼到靈魂生命裡。你已把你的業力密碼帶到了這一世,雖然你現在可能不知道其中隱藏的訊息,但它們對此刻所發生的一切,仍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12)

如果你對該學的課題輕忽不理,這些課題會一次次地重返。(51)

我相信,我們的靈魂為我們預先規劃了課題,而不必然是事件。(50)

2022-06-05

[繪本] 威廉的洋娃娃


威廉想要一個洋娃娃,但是大家都說他很噁心,是娘娘腔,爸爸也認為洋娃娃不該是屬於男孩子的玩具,只有奶奶支持他的想法,並認為這樣很好,但爸爸不認同,他對奶奶表示,威廉有籃球,有電動火車和自己的工具箱,不需要洋娃娃。

奶奶笑著說:「他就是要一個洋娃娃,一個可以摟摟抱抱,可以帶去公園的洋娃娃。這樣,等他長大,像你一樣當爸爸的時候,他就知道,怎麼餵孩子吃東西,怎麼愛他,買他想要的東西給他--譬如洋娃娃;然後,他就慢慢學會,怎麼做一個好爸爸啦。」

非常好看非常推薦的繪本。

現在的父母,多數已不再認為女孩子只能玩「屬於女孩子」的玩具,多半從中性的角度去養育女孩,給與她們更多元的方向去發展;但相較於女孩,男孩的多元選擇相對還是較為侷限的,大家對於陰柔氣質的接受度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高。

兩性教育要在生活中實踐,需要有很多的反省和思考。(兒童心理醫師陳質采)

2022-06-02

[繪本] 陪媽媽兜風


「爸爸變成天使以後,媽媽變得有點奇怪,頭上好像冒出一朵烏雲。」

媽媽很多時候都沉浸在自己的悲傷情緒裡,彷彿忘了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媽媽再開心起來,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再回到過往的生活。

「後來,每次烏雲又變大時,我們就會一起去兜風。」「往亮亮的地方再騎遠一點。」

「想念的時候,哭一下就好,然後,我們一起往亮亮的地方,再靠近一點……」

討論因為工傷意外而破碎的家庭,很喜歡很感動,同時也很哀傷。

2022-05-29

[繪本] 貓熊警察

媽媽感覺很無厘頭的書,孩子非常喜歡,覺得搞笑又好玩,看了好多遍,故事結合許多小遊戲,很適合親子共讀(玩)。

2022-05-20

傳達不NG!親子溝通無障礙


文字流暢,主題明確,簡單好讀,插畫可愛,宮口幸治的著作都蠻值得一讀。

[繪本] 媽媽的紅沙發


一場大火燒光了家裡所有的東西,為了讓媽媽和外婆可以有一張舒服的沙發可以休息,全家人(女孩、媽媽、外婆)一起努力存錢,只為了可以早日達成目標。

平凡真實的故事,充滿希望與生命力。

2022-05-12

[繪本] 媽媽小時候

「我不是一出生就當妳的媽媽……」

透過兒時記憶的分享,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曾經是個女孩,有著自己的喜好與堅持,也有著屬於那個年紀的失序與瘋狂。

透過閒聊,可以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父母,好喜歡這樣的親密時光。

囡囡有時也會問:「妳的媽媽,就是阿嬤,以前也是這樣子照顧妳的嗎?」很喜歡這樣的情感連結與記憶傳承。 ❤

2022-05-09

寬容讓自己更好


很好看,很適合想卸下完美主義外衣的讀者。練習對自己慈悲。 ❤

2022-05-03

[繪本] 海底100層樓的家

 


每次睡前只要拖太晚,只能選一本書看時,孩子都會「特別」選「100層樓的家」系列。

真的很會,是有多不想睡覺 😂😂😂

2022-05-01

[繪本] 好想要一個娃娃


如果撿到了一個自己也很喜歡的東西,怎麼辦?好捨不得還回去,但是丟掉東西的人一定也很難過吧?!就算再喜歡,還是不能佔為己有對不對?


好喜歡這個溫馨又溫暖的故事,是會讓人會心一笑的結局。 😊

2022-04-30

[繪本] 魚市場


「全書用小孩的視角帶領讀者逛魚市場,不僅認識了各種魚類、蝦貝等漁產,認識了餐桌上海鮮美味的交易場所,更讓孩子們透過小清的眼睛,看到大人們在市場忙碌工作的身影,充滿了生活氣息。全書用寫實的畫法,精準的描繪出魚市場的實景和工作流程,但筆調溫暖而生動,是一本讓孩子非常容易親近的、好的科學圖畫書。」(鄭明進)


透過共讀,孩子可以簡單認識魚市場,媽媽自己也有收穫。 ❤

2022-04-29

[繪本] 夏天的禮物


一個關於謊言與坦白的成長故事,好喜歡。

最後一頁的結局也好暖心,讓人會心一笑。 ❤

[繪本] 這樣公平嗎?


好棒的書!討論到底什麼是公平與不公平呢?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合理的立場,但這樣的立場有時卻必須犧牲他人的利益,究竟要如何取捨才算公平呢?


通常人會感到不公平,是因為內心有委屈,如果這樣的心情可以被看見,失衡的感受也比較不會如此強烈。

2022-04-28

[繪本] 下眼淚雨的一天


小熊總是安靜地陪伴,並用溫柔接住大家的淚水,好溫暖的故事與畫風。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2022-04-21

為何家會傷人


文字簡單易讀,透過多則案例來闡述各種理論與觀念,清楚點出華人家庭普遍遇到的困境與難題,好看推薦。

2022-03-27

[繪本] 馬鈴薯家族


我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對一本書有興趣與否,常常取決於大人的講述方式,例如這一本《馬鈴薯家族》。

上學期開始,每個禮拜老師都會讓孩子們從學校借一本繪本回家和家長共讀一週,上禮拜孩子借了這一本書,其實不是我偏愛的類型,但總不能對孩子說這本書好無聊之類的,我選擇用搞笑的方式和她共讀,加上這個年紀的孩子笑點都很低也很特別,所以她看完的心得是這本書好好笑好好玩好喜歡,然後隔天又迫不及待地想和把拔分享這本書。書上某些橋段因為我的誇張描述,她覺得很好笑,但把拔卻無動於衷地直接唸過去,她覺得很納悶地問:「把拔,你怎麼都沒有笑?」一旁的我聽了都覺得很想笑。

孩子可能太喜歡和馬麻共讀這本書時的歡樂氣氛,所以這個禮拜又借了一次,我看到時內心默默冒出三條線,「天啊~這個禮拜又要看N遍馬鈴薯家族了,我已經快笑不出來了。」 😂😂

[繪本]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


這個真實故事正好驗證了所謂的「無巧不成書」,好像所有的真實故事都在醜化小豬。 😂😂

2022-03-02

[繪本] 大野狼真的危險嗎?


睡前陪孩子看這本書,她開心地哈哈笑,聽完一遍還安可一遍。

劇情很有趣,也蠻真實的。推薦。

2022-02-25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教養有一個悖論,如果我們作為父母,想要有所成長,首先必須要注意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當父母在教養孩子,往往會忘記,他們至少教養兩種對象:孩子與自己。」(洪仲清)

這幾年自己變得很熱愛看(好看的)教養類書籍,看這類書當然是想藉此更瞭解孩子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我想重新教育自己。這些書像是我的諮商師,透過閱讀,慢慢瞭解到自己何以是今日的模樣,如果不喜歡,可以如何調整,再一次成長。

「我們詮釋世界的方法,就會創造相對應的情緒」,與其自責地想「我怎麼會這樣」,或是宿命地想「我就是這樣」,倒不如充滿希望地想:「我可以選擇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我可以選擇」是一種賦予自己力量的說話方式。畢竟,我們對自己說話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法。

2022-02-23

你的5歲孩子

 


在這個年紀裡,最令人喜悅的特質,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在這個年紀,媽媽是他世界的中心。他全心想要討好媽媽、親近媽媽。他要跟媽媽說話、跟媽媽玩耍、幫媽媽做家事,跟著媽媽在屋子裡團團轉。很多五歲的小孩,真的是寧可跟著媽媽待在家裡,也不願跟小朋友到戶外去玩。

雖然五歲小孩在各方面的行為都沒有太顯著的進步,但是他的智力卻增長得很快。他喜歡聽人說故事,與人談話,他熱愛 學習新事物。而且他還喜歡展現他的智慧,他會向媽媽炫耀他「會寫自己的名字」、「可以從1寫到5」,或者能在他最喜歡的書中認出幾個字。

--

5歲似乎是個令人期待的年紀

2022-02-17

成為自由人

 


離開舒適圈

許多能力並不是一開始就帶在身上,而是在「做」的過程中逐步擁有的。

知道自己「有」什麼,就不會害怕讓人知道「沒有」的部分。沒有人是全能。我們也不會因為更附和別人的看法,就能讓自己變得更重要。自信一定同時來自「有」的增強和「沒有」的坦率。

卸下保護機制,才是成長的開始。那些我們所擔心的失敗,只要敢承認,它就不會是問題。你會發現,對某事不在行,被小看,仍能自在微笑坦承的人,其實一點都不弱,相反地,他一定非常有自信。因為那並不影響他對自己的看法,他不需要武裝。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愈有深度和實力的人愈謙虛的原因,他已經強大到不需要任何證明。


溝通的基本

沒有站在受訊者立場去思考的對話,只是自說自話而已。

溝通和說服,一定要站在對方立場想,他為什麼要同意你說的話?你要給他什麼樣的資訊幫助他思考?如何結構你的論點,如何提供值得信賴的明證?

不是說自己想說的,而是對方應該要知道的。


旅行的意義

「出發,才能抵達。」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是擁有新的眼光。」(普魯斯特)

練習一個人,學會站在不同角色立場去看待原有的生活。事前計畫,盡力而為,然後才是放下。每個選項一定都有踟躕和阻力,選定了,就一關一關克服。重點是,你是認真的嗎?若是認真的,問題設法解決便是。


問題的問法會決定找答案的方向

不被眼前的迷霧困住,去問根本的問題。問題不清楚,就去重新定義它。答案不令人滿意,就去創造新的選項。要時時對目的保持清明的注視,才不會錯把手段當成目的本身。

2022-01-15

[繪本] 被貼標籤的鱷魚


中午吃完飯,孩子請把拔陪她看這本書,看完之後她也開始在把拔身上貼標籤,一邊貼一邊念念有詞:

「他是我的把拔」
「我是他的女兒」
「我喜歡我的把拔」
「我愛我的把拔」
「謝謝把拔照顧我」

貼完之後再學鱷魚把標籤全部吃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