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2

(2) 楊佳嫻的詩課。

這週的寫作課安排了楊佳嫻的詩創作。

以前翻過她的作品,但已經忘了當時的感覺,一直知道這個作家,但也僅止於知道。去年的寫作課算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她,現實生活中的她和創作裡的她很不同,竟是個風趣幽默的人呢,那時的自己為她下了這樣的註腳。


她的課總是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只恨時間太匆匆。或許身兼創作和研究兩種身分,顰笑間總不時散發出一種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迷人風采,那種建立在理性知識基礎上的言談總是特別吸引著我,那樣的姿態在柯裕棻的文字裡也常常見到。

一直以來,我對詩就有一種無力感,或許是因為語言過於濃縮,意象過於繁複,這一切都和散文或小說很不同,閱讀時常常有不容易進入的問題,讀詩時也總想著是什麼意思,作者想表達什麼,反而忽略了詩的整體性。楊佳嫻說:「讀詩先問感覺,再問意義。」這句話無疑是把鎖鑰,打開了我長年以來的困惑,課堂間,她也帶領大家讀了幾首不同風格的詩作,楊牧的、羅智成的、夏宇的、鯨向海的,以及她自己的。楊牧的詩是我認知裡的傳統詩作,但羅智成的,我確實不懂,不只他的,很多人的我都不懂,不明白何以那樣的文字排列可以稱是詩?但這些都在楊佳嫻的解說下一一有了解答。

她說,有些詩確實只是為了營造一些氛圍,沒有什麼特別的宏遠偉大的意義,讀完會覺得很可愛、很有趣,心情很好,這樣創作的目的就達到了,單純就是一種氛圍的感受。有時不需要把詩想得過分嚴肅,並不是每個句子都要有特殊意涵,也不是每個符號都要有特殊意思,有時只為傳達一種美好感受而寫也很好,讓讀者在詩句的排列組合間也得以感受創作者的感受。

非常喜歡楊佳嫻唸詩的樣子,總覺得楊牧的詩在她特殊的嗓音裡充滿了生命的動感,靈活了起來。而她也一再強調,寫詩時要試著唸出來,詩作是一種充滿節奏感的文字組合,試著發音,才得以控制其中的音樂性和情緒;而有時創作可能也有詞不達意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可以和情緒相對應的符號,如果是這樣也不用急,就先放著吧,創作不需要急於一時半刻,時間會為自己帶來答案。

想學會寫作,就要先學會閱讀,學會從別人的文字裡感受世界也感受自己。每次上課,總有滿滿的收穫,也總能在老師的帶領下看到更多更遠更廣的視界,那是一種幸福,一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獲得什麼的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