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2020閱畢書單

2020年已經來到尾聲,回看今年的閱讀紀錄,慶幸自己還有餘裕可以看些自己想看的書。

雖然在數量方面,教養類書籍仍明顯勝出,但很開心在這一年裡又開始可以重回文學的懷抱,重新為文字感動。回想產後兩年,幾乎無法感受字裡行間的種種情緒,記得當時的感覺相當恐慌,但除了焦慮失落,實在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甚至不明白為何如此,只能懸著,不去設想太多,或許時間會是答案。

無法閱讀文學的日子也不算太寂寞,因為孩子的關係,開始熱愛翻讀各式教養(心理)類書籍,也藉由該類書籍的閱讀,開始學著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感受自己。

總之,可以讀可以感受真的很幸福也很滿足,期許來年的自己,能夠再靠近文學一些。

這個世界可能讓人沈淪,但文學(文字)讓我們得到救贖。所以記得無論多忙,都要一直文青下去。(文青前輩)



|(圖)文|

  1. 別人(任明信)★★★★☆
  2. 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 ★★★★☆
  3. 宮前町九十番地 ★★★★★
  4.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汪培珽) ★★★☆☆
  5. 群島(胡晴舫) ★★★★★
  6. 老師請把考試延期,我兒子要過生日:德國直升機父母毀滅教育現場實錄(電子書)★★★★☆
  7. 安妮日記(漫畫版) ★★★★☆
  8. 媽媽不只是媽媽(金雅緣)★★★★★
  9. 我將前往的遠方(郭強生)(電子書)★★★★★
  10. 2003/郭強生(郭強生)
  11. 東京愛的故事:After 25 years(柴門文)★★★★★
  12. 親愛的女生(楊雅晴)★★★☆☆


|育兒|

  1.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李坤珊)★★★★★
  2. 教養,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 ★★★★★
  3. 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 ★★★★☆
  4. 管教小書(汪培珽)★★★☆☆
  5. 你的3歲孩子 ★★★☆☆
  6. 這樣說,孩子一定聽得懂 ★★★★★
  7. 懶得教,這麼辦。(盧駿逸)★★★★☆
  8. 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羅寶鴻)(電子書)★★★★☆
  9.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羅寶鴻)(電子書)★★★★★
  10.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
  11. 不要低估你的孩子 ★★★★☆
  12.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孫明儀)★★★★★
  13. 帶你長大(李坤珊)★★★★★
  14.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李儀婷)★★★★★
  15. 孩子永遠是對的(李儀婷)★★★★★
  16. 設限與管教 ★★★★☆
  17. 當下的父母(電子書)★★★★★
  18.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電子書)★★★★★

2020-12-30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改變,一直都在進行。

許多人關心「究竟要學習薩提爾模式多久,才能看見孩子轉變?」

這其實並不是薩提爾模式會去關心或注重的事,因為薩提爾模式關注的是人,深信每個人都有資源,是為了人與人美好的相處而存在的。

有時候改變顯著,有時候改變混沌,有時候父母的改變能帶來孩子劇烈的改變,但有時改變如深海的漣漪,需要等候,才能匯聚成形,成為美麗的浪花。

2020-12-15

[繪本] 媽媽的假髮

 


兔兔有兩個獅子媽媽,媽媽們有個秘密,那就是一頂獅子的假髮。戴著獅子假髮的媽媽扮演著爸爸的角色,負責獅子爸爸的工作(修繕粗重)。沒戴假髮的媽媽,負責做獅子媽媽的工作(洗衣煮飯打掃)。

要戴著假髮媽媽們才會一起出門,偶爾也會輪流戴假髮。有時候,兔兔會拿媽媽的假髮幫助別人,髮量也因此耗損許多,直到再也不足以撐起現實的重量,大家開始對她們投以異樣的眼光。失去假髮的媽媽變得不敢出門,但少了假髮(性別之分),處理家務的效率反而變快了。沒有假髮的日子,雖然不常出門,但一起待在家裡的感覺也挺不錯的。

有一天,鄰居朋友們來拜訪媽媽們,還用媽媽的同款假髮編織成三件親子裝送給兔兔一家,媽媽們感受到大家的善意後,終於願意再出門了。

--

在圖書館無意間發現的書,全書以溫和舒緩的方式呈現出多元家庭的面貌,覺得還不錯,但結尾有點弱。這書對囡囡來說可能還有點難以理解,閱讀的過程她提出許多疑問:為什麼小兔子有兩個媽媽?為什麼小兔子沒有爸爸?為什麼小兔子的媽媽不是兔子?

她的人生經驗尚淺,有些事情即使費盡唇舌她可能也難以體會一二,只能讓她多看多感受,有一天,她終會明白,這個世界並沒有絕對該是什麼樣子。

#媽媽的假髮

#2018年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大專組特優作品

[繪本] 派弟是個大披薩

 


派弟的心情壞透了,他正想去找朋友打球的時候,外面卻下起雨來。爸爸看到派弟這麼悶悶不樂,決定和他一起玩做披薩的遊戲,或許這樣可以讓他心情好起來。

爸爸把派弟放在廚房的桌子上,當成麵糰搓一搓揉一揉,再拉拉這裡捏捏那裡,然後,把麵糰拋到空中轉啊轉。接著,倒上一些油(水),撒點麵粉(痱子粉),再加一些蕃茄(棋子)和起司(紙片)。最後,把披薩放進烤箱烤,等香噴噴熱騰騰的披薩出爐後,爸爸把披薩放在桌子上,準備開始切披薩了。

可是,怕癢的披薩溜掉了,做披薩的人在後面追。跑啊追啊,然後雨停了,太陽出來了。現在,披薩要出門去找朋友了。

--

很簡單的內容,是一本很適合和孩子互動的遊戲書。囡囡晚上看了兩次,玩了近十次的做披薩遊戲,好歡樂。 

2020-12-10

[繪本] 謝謝你來當我的寶貝

 


「謝謝妳來當我的寶貝。」

入睡前,習慣對孩子說些親暱的話。


「馬麻,妳要問我:「出生前妳都在做什麼啊?」」

「還沒出生前妳都在哪裡?」

「我是小天使。」

「那妳都在做什麼?」

「我在找媽媽。」

「那有找到嗎?」

「有。」

「誰把妳抱出來的?」

「醫生叔叔。」

「然後呢?」

「然後醫生阿姨把我抱去洗澡穿衣服。」

「然後呢?」

「然後再把我抱去找媽媽。」

「然後呢?」

「然後我就變成真的小寶寶了。」


#結合繪本與媽媽口述的不真實胎內記憶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如果你對於為人父母這件事真的感到不安或絕望,請尋求支援。你確實需要有人來包容你的感受,而不是自個兒承擔到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你需要獲得別人的包容,才有能力獲得包容嬰兒(孩子)的感受。

無論孩子(或成人)年紀多大,覺得自己受到認真對待,都是一種很療癒的感覺。

我們對於自己身為父母都有一些感受,有我們感到自豪及難以啟齒的一些事情。重點是,不要拿我們那個充滿困難的房間去比較別人為人父母的公共形象。

--

「孩子不會照我們說的話做,他們只會看我們做什麼,有樣學樣。」

看了許多教養類書籍,發現真正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其實都是在引導父母重新成長,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透過閱讀,理解「父母」這個角色的侷限與困難,並療癒童年的傷。

2020-12-01

當下的父母

 


為人父母所需的耐心,我們不見得隨時都有,尤其在我們心力交瘁的時候。我們經常完全沒有準備好承擔做孩子榜樣所需的責任、成熟、無私。

盡力就好。要寬容。犯錯。摔跤。再爬起來。尋求勇氣。萬一你找不到勇氣,就祈禱或請朋友支援你。每次都是撐一天就好。請對自己仁慈。

2020-11-18

[繪本] 小老鼠奇奇去外婆家

 


小老鼠奇奇長大了,牠想挑戰自己一個人去找外公外婆玩,雖然路上遇到了一些麻煩,但也結交了一些動物朋友,最後順利到達外婆家,大家都為他的勇敢感到驕傲。

是一本很長的繪本,透過特殊的摺頁設計,讓畫面無盡的延伸。在翻拉的過程中,感受行進間的風景,畫風很可愛。

是一本很適合用來鼓勵引導孩子獨立冒險的繪本。

2020-11-17

[繪本] 浣熊洗衣店

 


當動物們把自己身上的重要特徵送洗時,我們還有辦法辨識牠們嗎?

很可愛又充滿趣味的小書。

2020-11-16

[繪本] 對不起,我錯怪你了

 


查姆和丘比是很好的朋友,不管做什麼或是去哪裡總是形影不離。某天,牠們從田裡工作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包麵粉,高興地又叫又跳,但因為推車上面已經堆滿東西,放不下麵粉了,所以一起決定先挖洞將麵粉埋起來,隔天再來拿。牠們把麵粉埋在有向日葵長長影子的泥土裡,為了避免忘記位置,還在上方插了一根玉米。

隔天一早,牠們就迫不及待帶著推車要去搬麵粉,但是並沒有在向日葵的影子上面看到玉米,詫異之餘,牠們還是拼命地在影子上挖啊挖,但不管怎麼挖還是沒有挖到麵粉。兩人因為失落的情緒而呆坐在地上沉默不語,過了許久,兩人都試探性地問對方,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沒有告訴自己,但雙方也都給了否定的答案。回家的路上,牠們一句話也沒說。

那天的晚餐,牠們第一次分開吃飯,彼此都心事重重,晚上也沒睡好。隔天一早,丘比像是想到什麼似的,拼命敲打查姆的門,接著一起趕至向日葵那裡,發現影子的位置和昨天不同,原來影子會隨著太陽的方向移動,牠們決定黃昏的時候再回來看看。

傍晚,查姆和丘比又拉著手推車來到向日葵旁,這時,向日葵的影子和早上的位置正好相反,還拉得好長,而且牠們也在影子上方發現了玉米。挖呀挖,挖呀挖,這次終於找到麵粉了。牠們滿懷歉意地跟對方說對不起,彼此都為自己的疑心感到不好意思。

--

第一次和囡囡一起共讀時她問:「什麼是錯怪?」「就是誤會的意思。」因為我常常會對她說:「對不起,我誤會妳了。」所以她對「誤會」一詞的使用情境挺有概念,這麼解釋她也就懂了。讀完之後,她也會笑著說:「哦~原來是牠們誤會對方了啊。」

孩子喜歡這本書,我也感到相當驚豔,短短的篇幅裡描寫了彼此情誼的轉折,也悄悄運用了一點科普小常識(影子的位置和長短會隨太陽的位置有所不同),感覺是一本可以有很多對話空間的繪本,很推薦。

今天早上忘記是什麼事件,我好像因為誤會而說了讓孩子感覺委屈的話語,事後,她一臉嚴肅地對我說:「馬麻,妳應該跟我說,對不起,我錯怪妳了。」

最近她好像挺會把繪本運用到日常生活裡。

2020-11-13

[繪本]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

 


某天早上,企鵝媽媽好生氣,氣到對小企鵝大吼大叫,小企鵝被嚇得魂飛魄散,全身都散掉了,頭飛到外太空,身體掉到大海裡,翅膀落在叢林裡,嘴巴在山頂,屁股在城市,只剩下兩隻腳還在,但是它們一直跑一直跑。

小企鵝想找回牠身體的各部位,一直走一直走,走了好久好累。突然,她被包覆在一個巨大的黑影裡,原來是媽媽。媽媽已經幫牠把飛散四處的肢體都找回來並縫補好了,只差這兩隻腳。

媽媽摟著小企鵝說:「對不起。」

全書用誇飾的文字來形容小企鵝面對媽媽的怒火時的害怕與驚嚇,最後是媽媽用真誠的道歉與擁抱和愛才修補了親子之間的裂痕。

--

囡囡還感受不到誇張圖像與文字背後的層層意涵,閱讀的過程,囡囡一直很關心企鵝媽媽是怎麼將小企鵝的身體從大海裡找回來的,她問:「大海不是很深嗎?」我說:「可能是請朋友幫忙的吧,例如大鯨魚就住在大海裡呀,可以請牠幫忙找。因為企鵝媽媽很愛小企鵝,所以她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可以幫小企鵝把身體修理好,還好最後都找回來了,企鵝媽媽也有跟小企鵝抱抱說對不起。」「為什麼要說對不起?」「因為媽媽很生氣,叫得很大聲,把小企鵝的身體都嚇到散掉了。」

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囡囡會一直強調:「哦~原來是媽媽把牠修好了啊。」或許她還不是真的很懂其中的意思,但應該多少可以從中感覺到企鵝媽媽對於小企鵝的愛與在乎。這樣的「修復彌補」不管是之於媽媽或是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重新連結彼此的關鍵。

記得當時和囡囡在圖書館看完這本書後,帶她到附近的餐館用餐,她吃飽後一直想從兒童餐椅上站起來,但因為我還沒吃完,請她先坐著,慢點再抱她下來,但她依然故我,我則因為她的屢勸不聽而開始感到有點煩躁,語氣慢慢轉怒,被唸了幾句的孩子不再動了,但最後抱她下餐椅的時候有聽到她在碎念「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我忍不住笑了出來,看到媽媽嘴角失守,她也開心地跟著大笑。

這繪本就這樣適時化解了我們親子間的僵局,也因為有過共讀經驗,所以對於孩子當下的心情也了然於心,謝謝她用這麼幽默的方式給媽媽台階下。 

2020-11-10

[繪本]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鱷魚蛀牙了,必須去看牙齒,但是他好害怕,因為牠怕會痛。鱷魚蛀牙了,必須來看牙齒,但是醫生好害怕,因為他怕被鱷魚咬受傷。

全書的字數不多,用重複的句法分別從牙醫和鱷魚的立場去闡述他們相異身份的相同心情。

囡囡一歲多第一次看這本書,對於相當依賴文字的自己來說,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陪她共讀,文字很簡單,孩子也沒有看牙經驗,到底要如何引導她感受這本書呢?當時的自己是怎麼處理的其實已經忘了,畢竟這一年多來,又陸續看了好幾十回,新的經驗不停取代舊的,早已完全無法記憶第一次共讀的情形。

但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是,孩子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對於書中人物的心情明顯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最近甚至開始會運用到日常生活裡,例如,有時準備洗澡,她會模仿書中的鱷魚,故意躲在浴室門後面,探出頭來皺眉問:「我真的得進去嗎?」「一定要嗎?」「真的要嗎?」

看著她擠眉弄眼的逗趣模樣,不禁覺得,可以一起好好翻讀一本書,再一起慢慢感受其中的氛圍,最後形成一種親子間獨有的共同記憶,一種想起時就會相視而笑的默契,甚是美好。

2020-11-09

[繪本] 先左腳,再右腳

  


巴比從小就和爺爺感情非常好,他最喜歡聽爺爺說兒時教他走路的故事,爺爺總是牽著他的雙手,告訴他:「先左腳,再右腳」。

巴比五歲生日過後不久,爺爺中風了,無法行動,也無法言語,甚至認不得人。面對這樣的爺爺,巴比覺得有點害怕。

爺爺嘗試發出聲音想和巴比互動,但因為聲音太奇怪,巴比害怕得跑去找媽媽,媽媽告訴他,「爺爺是因為生病了,所以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聽完巴比又悄悄回到爺爺身旁,發現爺爺的臉上似乎有眼淚,巴比跟爺爺道歉,告訴爺爺他不是故意跑走的,只是覺得有點害怕。

所有人都說爺爺不會好起來了,爺爺再也認不得人了,但是巴比知道爺爺認得他,也相信爺爺一定會好起來。巴比時常拿著舊積木在爺爺腳邊玩,這是他和爺爺最喜歡的遊戲,他希望藉此喚起爺爺的記憶,也會陪爺爺用餐,幫忙餵食,爺爺的病情在巴比的陪伴下逐漸好轉。

某日,巴比和爺爺坐在庭院休息,爺爺突然開口說話:「你,我,走。」巴比明白了爺爺的意思,他讓爺爺扶著他的肩膀,就像以前爺爺教他走路那樣,陪著爺爺慢慢練習走路:「先左腳,再右腳。」

--

不太喜歡這繪本的畫風,但非常喜歡它的故事。

囡囡很喜歡巴比和爺爺玩積木時的互動,雖然還無法體會當中的細膩親情,但當她在看了一回又一回之後,也開始會在爺爺生病的章節皺眉表示哀傷,隨即又自己開心地回答:「沒關係,爺爺的病會好起來的。」

慢慢地,她也會開始懂得陪伴的力量。 

2020-11-05

孩子永遠是對的

 


或許因為本身也是文學創作者的關係,李儀婷的教養書寫得好看極了。文字敘述流暢,邏輯思考清楚合理,每一短篇都像一則關於平凡家庭的日常故事,透過一家人對話的細節,反思並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最佩服她在書中坦誠的勇氣,承認自己也有種種情緒與脆弱,承認並不是每一次的爭執都能完美順利解決處理,但這一切都無礙於我們想變得更好的決心。

正如她在書中所提及,「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需要透過不停的犯錯,來累積成長的經驗。我們只要在這個歷程,一次次傳達對她的信任,並且約定下次還要更進步」,而「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犯錯的自己多些接納與寬容,相信下一次我們會做得更好」,如此即可,毋須過份自責甚或陷入懊惱的情緒。畢竟每個父母也都是在摸索中累積經驗並成長。

「我在這本書中看見儀婷的坦誠,坦誠自己的心靈煩躁,坦誠自己的應對姿態,進而覺察改變相處。我以為父母最難得的是坦誠,尤其是坦誠面對自己,而不陷入責備自己的漩渦,那是對自己接納與愛的方式。當父母教養孩子遇到了挫折、沮喪的時刻,父母如何應對自己,正是教導孩子的無形身教,而儀婷在本書示範了。」(李崇建)

2020-10-30

當心情低落時

 


當內心又開始產生動搖時,去找會說出我想聽的意見的人聊聊也是個不錯的方式。雖然只聽到自己想聽的建議,算是一種「建議偏食」,但旁人的建議不需要「均衡攝取」也無妨。因為不想聽到的意見,即使聽了也只是徒增難過而已,倒不如選擇性聽取自己想聽的意見,聽完後才能夠重新打起精神來繼續前進。

(媽媽不只是媽媽,頁240)


2020-10-29

[繪本] 梅伊第一天上學

 


晚上陪孩子看這本書,自己讀完非常喜歡。

梅伊第一天上學,路上媽媽不停告訴她,在學校將會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但梅伊卻只想著,將會在學校發生的所有糟糕事情,擔心自己會交不到朋友,擔心自己不會寫字,擔心自己會想媽媽,好多好多的擔心讓她不想去學校。

梅伊爬到樹上不肯進學校,後來希希也爬上來了,她和梅伊一樣有好多的擔心,所以也不肯上學。兩個女孩就這樣坐在樹上邊吃餅乾邊聊著自己的煩惱。

最後,珍珠老師也爬到樹上,但有趣的是,她並不是要上來勸她們,老師聽到她們說不想去學校的時候,開心地說:「太好了,我也不要去上學。」「為什麼?」「因為,如果小朋友不喜歡我怎麼辦?如果我忘了星期二怎麼寫怎麼辦?如果我突然很想我的貓怎麼辦?」

梅伊很高興知道希希和珍珠老師和她害怕一樣的事情,她覺得自己不孤單了。

希希也是,而且她還安慰梅伊和珍珠老師,不必擔心會沒有人喜歡,因為她喜歡她們。

最後,珍珠老師也表示認同,並告訴兩個女孩,不必擔心不會唸故事和寫字,也不必擔心做錯,因為上學就是為了學習啊。

繪本的最後一頁,畫著珍珠老師牽著希希和梅伊一起進學校的背影。

「今天是梅伊、希希和珍珠老師第一天上學,她們一起去。」

--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讓梅伊自己發現,原來不是自己有問題,原來別人也有著和自己一樣的煩惱。比起媽媽滔滔描述上學的所有好處而無視梅伊的擔憂,梅伊反而在希希和珍珠老師的煩惱中覺得自己的感受被理解了,變得不再那麼抗拒上學,因為她知道自己不孤單,也知道這樣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

媽媽不只是媽媽

 


「帶孩子時之所以會覺得很孤單落寞,會覺得全世界像是剩下自己一個人,並不是因為帶孩子本來就很孤單,而是因為整個社會氛圍不允許妳當了媽後還能做自己,為此感到悵然所失。」

「女性要兼顧工作與家庭並不難,難就難在社會觀點也必須跟著改變才行。站在女性的角度而言,育兒和工作本就不該是二選一的選項,應該要全盤納入生涯規劃中來考量。」(女權主義者、社會心理學家 Betty Friedan)

「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不是光靠我(媽媽)一個人就辦得到;而是需要丈夫、家人、職場環境與社會的支持才辦得到。」

--

《媽媽不只是媽媽》

在金石堂買的回頭書,便宜又好看,雖然很多概念和觀點不免像是老生常談,但不同的敘述語調讀來就有全新的感受。(但也可能是自我狀態的不同所致)

全書分為五大主題,分別是「媽媽」、「工作」、「自我」、「平衡」、「生活」和「心靈」,多篇讀來都非常有共鳴且認同,推薦。

2020-10-22

多麗絲‧萊辛

我們要向每個孩子說的,在他或她整個學校生涯中不斷說的,大致是這樣的話:

你正經歷一個洗腦過程,我們尚未發展出一套並非洗腦制度的教育制度。我們感到抱歉,但我們已盡力而為。你在這兒學到的,混合了這個時期的偏見和這個特定文化的選擇......我鼓勵你們離開,尋找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自己如何判斷事物。

(多麗絲‧萊辛)

我將前往的遠方

 


「文學應該作為一種和生命不斷辯證的途徑。」(郭強生)

常遇到《何不認真來悲傷》的讀者問我,寫這樣一本書是否給我帶來了療癒?我的回答總是,是的,但不是在當下的那個寫作過程。因為療癒不是一場驅魔,或是一陣大悲大喜的解放,它是一個每天在進行中的功課。真正的療癒是學會了如何在滿目瘡痍中,找到了那些強韌的生命碎片,進而發現,以往那座人人奮力攀登的高塔,原來可能不堪一擊。從求之不得到心安理得,只有靠誠實地不斷自我對話。

不再逃避生命底層我們終須面對的告別與毀壞,之後才是療癒的真正開始。這本《我將前往的遠方》,某種程度來說,更像是紀錄了我接下來的自我修補。

2020-10-15

期待

人經常以為,自己對他人好,這是愛。而愛是好東西,他人應該要歡喜接受,要無條件迎合,並且,最好要知道感恩與道謝。

然而這不是愛,這其實是愛的恐怖分身-「期待」。

你可以有期待,但每個人也都該擁有拒絕這份期待的權利。請允許你的期待落空,並學著接納失落。

(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療癒

 


「三三天生不是個疼愛妹妹的大姊,我不期待她做一個疼愛妹妹的姊姊,我期待她做自己,只要不動手傷害妹妹,我接納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當然,我也希冀她在充分獲得我的愛之後,在她覺得有餘裕的時刻,能把我的愛傳遞給妹妹,如此便好。」(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姊姊」這個角色,曾經也讓我很受傷且無奈,但在讀完這段文字的瞬間,竟覺得內心那個小女孩被接納包容且療癒了。

2020-10-14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對話練習,打破慣性。「問題」從來不是問題,大人怎麼「應對」,才是真正的問題。孩子要的,是大人沉穩的陪伴,引領他們趨於完整,成為完整的人。

對話的目標,從來就不在「解決問題」。親子對話,請別再落入「想解決問題」的困境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屢屢犯錯,才能屢屢學習,而我們也才能屢屢陪伴孩子成為一個不完美、但是完整的人,這才是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使命。

…………

喜歡書中充滿溫度且細膩的文字與生活實例,好讀好看。

2020-10-07

群島

 


胡晴舫的文字向來精準犀利,是本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書,雖是小說,但感覺更像是本評論書。幾十年後的讀者,還能從文字中捕捉到幾分共鳴?還是只剩陌生?

2020-08-27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

 


有太多父母師長把孩子當作自己博取掌聲的工具,任意踐踏他們的尊嚴,讀完實在感慨。

2020-07-28

[繪本] 野獸國&寇特尼



之前看同學在臉書分享這兩本書,好像不錯,也去圖書館借來給孩子看。

野獸國第一次看不懂,但囡囡好像蠻喜歡的,今天又陪她看第二次,突然好像看懂裡面的隱喻了,變得好喜歡,看懂之後也更清楚要如何和囡囡互動。我問她,「妳是野獸國的國王嗎?」她笑著說是,然後說我是野獸國的馬麻。也是,每次壞情緒佔滿胸口時,誰不像隻野獸,莫名嘶吼發怒,但也只有自己可以馴服自己,只有自己可以喚醒內心的小獸,也只有自己可以再讓牠們沉沉睡去。

看完第二次,我抱起囡囡模仿書裡的野獸們到處撒野搗蛋,她笑得好開心,對這本書的印象好像更深刻也更喜歡了。

寇特尼第一次看時就很喜歡,但看完覺得有點難過。囡囡還不懂我的哀傷,她只記得,寇特尼是孩子們的狗,陪伴他們一起生活,而且幫他們做了好多事情,但書裡的孩子們的父母記得嗎?記得這隻老狗為他們的付出嗎?

這兩本書成了孩子童年的一部份,待她成長後經歷許多再回頭翻閱,一定又會有不同的感受。

謝謝同學的推薦,好喜歡。

2020-05-30

你的3歲孩子

 


別奢望孩子隨時隨地都能遵守規矩,也不要以為你做對了,孩子就沒事。三歲半是個傷腦筋的年齡,你們每天幾乎都有好幾場「戰火」待開。

在你選擇你的育兒哲學和管教方式時,除了考慮你自己的個性和孩子的性情之外,「父母有一致的教養態度」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一致而合理的,那麼孩子也會較放鬆、易於管教。

你的3歲孩子

 

別奢望孩子隨時隨地都能遵守規矩,也不要以為你做對了,孩子就沒事。三歲半是個傷腦筋的年齡,你們每天幾乎都有好幾場「戰火」待開。

在你選擇你的育兒哲學和管教方式時,除了考慮你自己的個性和孩子的性情之外,「父母有一致的教養態度」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一致而合理的,那麼孩子也會較放鬆、易於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