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繪本] 小老鼠奇奇去外婆家

 


小老鼠奇奇長大了,牠想挑戰自己一個人去找外公外婆玩,雖然路上遇到了一些麻煩,但也結交了一些動物朋友,最後順利到達外婆家,大家都為他的勇敢感到驕傲。

是一本很長的繪本,透過特殊的摺頁設計,讓畫面無盡的延伸。在翻拉的過程中,感受行進間的風景,畫風很可愛。

是一本很適合用來鼓勵引導孩子獨立冒險的繪本。

2020-11-17

[繪本] 浣熊洗衣店

 


當動物們把自己身上的重要特徵送洗時,我們還有辦法辨識牠們嗎?

很可愛又充滿趣味的小書。

2020-11-16

[繪本] 對不起,我錯怪你了

 


查姆和丘比是很好的朋友,不管做什麼或是去哪裡總是形影不離。某天,牠們從田裡工作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包麵粉,高興地又叫又跳,但因為推車上面已經堆滿東西,放不下麵粉了,所以一起決定先挖洞將麵粉埋起來,隔天再來拿。牠們把麵粉埋在有向日葵長長影子的泥土裡,為了避免忘記位置,還在上方插了一根玉米。

隔天一早,牠們就迫不及待帶著推車要去搬麵粉,但是並沒有在向日葵的影子上面看到玉米,詫異之餘,牠們還是拼命地在影子上挖啊挖,但不管怎麼挖還是沒有挖到麵粉。兩人因為失落的情緒而呆坐在地上沉默不語,過了許久,兩人都試探性地問對方,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沒有告訴自己,但雙方也都給了否定的答案。回家的路上,牠們一句話也沒說。

那天的晚餐,牠們第一次分開吃飯,彼此都心事重重,晚上也沒睡好。隔天一早,丘比像是想到什麼似的,拼命敲打查姆的門,接著一起趕至向日葵那裡,發現影子的位置和昨天不同,原來影子會隨著太陽的方向移動,牠們決定黃昏的時候再回來看看。

傍晚,查姆和丘比又拉著手推車來到向日葵旁,這時,向日葵的影子和早上的位置正好相反,還拉得好長,而且牠們也在影子上方發現了玉米。挖呀挖,挖呀挖,這次終於找到麵粉了。牠們滿懷歉意地跟對方說對不起,彼此都為自己的疑心感到不好意思。

--

第一次和囡囡一起共讀時她問:「什麼是錯怪?」「就是誤會的意思。」因為我常常會對她說:「對不起,我誤會妳了。」所以她對「誤會」一詞的使用情境挺有概念,這麼解釋她也就懂了。讀完之後,她也會笑著說:「哦~原來是牠們誤會對方了啊。」

孩子喜歡這本書,我也感到相當驚豔,短短的篇幅裡描寫了彼此情誼的轉折,也悄悄運用了一點科普小常識(影子的位置和長短會隨太陽的位置有所不同),感覺是一本可以有很多對話空間的繪本,很推薦。

今天早上忘記是什麼事件,我好像因為誤會而說了讓孩子感覺委屈的話語,事後,她一臉嚴肅地對我說:「馬麻,妳應該跟我說,對不起,我錯怪妳了。」

最近她好像挺會把繪本運用到日常生活裡。

2020-11-13

[繪本] 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

 


某天早上,企鵝媽媽好生氣,氣到對小企鵝大吼大叫,小企鵝被嚇得魂飛魄散,全身都散掉了,頭飛到外太空,身體掉到大海裡,翅膀落在叢林裡,嘴巴在山頂,屁股在城市,只剩下兩隻腳還在,但是它們一直跑一直跑。

小企鵝想找回牠身體的各部位,一直走一直走,走了好久好累。突然,她被包覆在一個巨大的黑影裡,原來是媽媽。媽媽已經幫牠把飛散四處的肢體都找回來並縫補好了,只差這兩隻腳。

媽媽摟著小企鵝說:「對不起。」

全書用誇飾的文字來形容小企鵝面對媽媽的怒火時的害怕與驚嚇,最後是媽媽用真誠的道歉與擁抱和愛才修補了親子之間的裂痕。

--

囡囡還感受不到誇張圖像與文字背後的層層意涵,閱讀的過程,囡囡一直很關心企鵝媽媽是怎麼將小企鵝的身體從大海裡找回來的,她問:「大海不是很深嗎?」我說:「可能是請朋友幫忙的吧,例如大鯨魚就住在大海裡呀,可以請牠幫忙找。因為企鵝媽媽很愛小企鵝,所以她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可以幫小企鵝把身體修理好,還好最後都找回來了,企鵝媽媽也有跟小企鵝抱抱說對不起。」「為什麼要說對不起?」「因為媽媽很生氣,叫得很大聲,把小企鵝的身體都嚇到散掉了。」

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囡囡會一直強調:「哦~原來是媽媽把牠修好了啊。」或許她還不是真的很懂其中的意思,但應該多少可以從中感覺到企鵝媽媽對於小企鵝的愛與在乎。這樣的「修復彌補」不管是之於媽媽或是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重新連結彼此的關鍵。

記得當時和囡囡在圖書館看完這本書後,帶她到附近的餐館用餐,她吃飽後一直想從兒童餐椅上站起來,但因為我還沒吃完,請她先坐著,慢點再抱她下來,但她依然故我,我則因為她的屢勸不聽而開始感到有點煩躁,語氣慢慢轉怒,被唸了幾句的孩子不再動了,但最後抱她下餐椅的時候有聽到她在碎念「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我忍不住笑了出來,看到媽媽嘴角失守,她也開心地跟著大笑。

這繪本就這樣適時化解了我們親子間的僵局,也因為有過共讀經驗,所以對於孩子當下的心情也了然於心,謝謝她用這麼幽默的方式給媽媽台階下。 

2020-11-10

[繪本]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鱷魚蛀牙了,必須去看牙齒,但是他好害怕,因為牠怕會痛。鱷魚蛀牙了,必須來看牙齒,但是醫生好害怕,因為他怕被鱷魚咬受傷。

全書的字數不多,用重複的句法分別從牙醫和鱷魚的立場去闡述他們相異身份的相同心情。

囡囡一歲多第一次看這本書,對於相當依賴文字的自己來說,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陪她共讀,文字很簡單,孩子也沒有看牙經驗,到底要如何引導她感受這本書呢?當時的自己是怎麼處理的其實已經忘了,畢竟這一年多來,又陸續看了好幾十回,新的經驗不停取代舊的,早已完全無法記憶第一次共讀的情形。

但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是,孩子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對於書中人物的心情明顯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最近甚至開始會運用到日常生活裡,例如,有時準備洗澡,她會模仿書中的鱷魚,故意躲在浴室門後面,探出頭來皺眉問:「我真的得進去嗎?」「一定要嗎?」「真的要嗎?」

看著她擠眉弄眼的逗趣模樣,不禁覺得,可以一起好好翻讀一本書,再一起慢慢感受其中的氛圍,最後形成一種親子間獨有的共同記憶,一種想起時就會相視而笑的默契,甚是美好。

2020-11-09

[繪本] 先左腳,再右腳

  


巴比從小就和爺爺感情非常好,他最喜歡聽爺爺說兒時教他走路的故事,爺爺總是牽著他的雙手,告訴他:「先左腳,再右腳」。

巴比五歲生日過後不久,爺爺中風了,無法行動,也無法言語,甚至認不得人。面對這樣的爺爺,巴比覺得有點害怕。

爺爺嘗試發出聲音想和巴比互動,但因為聲音太奇怪,巴比害怕得跑去找媽媽,媽媽告訴他,「爺爺是因為生病了,所以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聽完巴比又悄悄回到爺爺身旁,發現爺爺的臉上似乎有眼淚,巴比跟爺爺道歉,告訴爺爺他不是故意跑走的,只是覺得有點害怕。

所有人都說爺爺不會好起來了,爺爺再也認不得人了,但是巴比知道爺爺認得他,也相信爺爺一定會好起來。巴比時常拿著舊積木在爺爺腳邊玩,這是他和爺爺最喜歡的遊戲,他希望藉此喚起爺爺的記憶,也會陪爺爺用餐,幫忙餵食,爺爺的病情在巴比的陪伴下逐漸好轉。

某日,巴比和爺爺坐在庭院休息,爺爺突然開口說話:「你,我,走。」巴比明白了爺爺的意思,他讓爺爺扶著他的肩膀,就像以前爺爺教他走路那樣,陪著爺爺慢慢練習走路:「先左腳,再右腳。」

--

不太喜歡這繪本的畫風,但非常喜歡它的故事。

囡囡很喜歡巴比和爺爺玩積木時的互動,雖然還無法體會當中的細膩親情,但當她在看了一回又一回之後,也開始會在爺爺生病的章節皺眉表示哀傷,隨即又自己開心地回答:「沒關係,爺爺的病會好起來的。」

慢慢地,她也會開始懂得陪伴的力量。 

2020-11-05

孩子永遠是對的

 


或許因為本身也是文學創作者的關係,李儀婷的教養書寫得好看極了。文字敘述流暢,邏輯思考清楚合理,每一短篇都像一則關於平凡家庭的日常故事,透過一家人對話的細節,反思並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最佩服她在書中坦誠的勇氣,承認自己也有種種情緒與脆弱,承認並不是每一次的爭執都能完美順利解決處理,但這一切都無礙於我們想變得更好的決心。

正如她在書中所提及,「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需要透過不停的犯錯,來累積成長的經驗。我們只要在這個歷程,一次次傳達對她的信任,並且約定下次還要更進步」,而「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犯錯的自己多些接納與寬容,相信下一次我們會做得更好」,如此即可,毋須過份自責甚或陷入懊惱的情緒。畢竟每個父母也都是在摸索中累積經驗並成長。

「我在這本書中看見儀婷的坦誠,坦誠自己的心靈煩躁,坦誠自己的應對姿態,進而覺察改變相處。我以為父母最難得的是坦誠,尤其是坦誠面對自己,而不陷入責備自己的漩渦,那是對自己接納與愛的方式。當父母教養孩子遇到了挫折、沮喪的時刻,父母如何應對自己,正是教導孩子的無形身教,而儀婷在本書示範了。」(李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