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9

2024閱畢書單

關於閱讀,今年似乎沒有特別想說的,總之是一件令人非常安心且滿足的事情,像呼吸一樣的自然存在,無法想像不讀書的日子是什麼狀態?

明年對於閱讀有個期待,希望可以大幅提高文學類的比例,如往昔那般。


|(圖)文|

  1. 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張惠菁、吳錦勳、李桐豪)★★★★★
  2. 愛哭鬼小隼(河合隼雄)★★★★★
  3. 家的樣子:Soupy與Struan的蘇格蘭冒險記(Soupy Tang)★★★★★
  4. 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郭憲鴻)(電子書)★★★★★
  5. 罐頭(李維菁、Soupy Tang)★★★★★
  6. Soupy媽媽日記(Soupy Tang)★★★★☆
  7.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柯映安)(有聲書)★★★★★
  8. 不完美的妳也很美(Pei沛芸)★★★★★


|心靈/理類|

  1. 原生家庭療法(羅納德.理查森)(電子書)★★★★★
  2. 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邱淑惠)(電子書)★★★★★
  3. 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加藤諦三)(電子書)★★★★★
  4.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白洗嬉)(未讀完)★★★★☆
  5.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喬.卡巴金 )★★★★★
  6. 我可能錯了(比約恩.納提科)(電子書)★★★★★
  7. 理解邪惡:從深度心理學深入解析邪惡的本質(萊儂.科貝特)★★★★☆
  8. 童話裡的心理學(鍾穎)★★★★☆


|教養/育類|

  1. 創造性力量:性格養成的泉源(Betty Lou Bettner)★★★★★
  2. 刺蝟:走過愛的蠻荒(GGDOG、文國士)★★★★★
  3.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文國士)★★★★★
  4. 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河合隼雄)★★★★★
  5. 小孩的宇宙(河合隼雄)★★★★☆
  6. 遊戲力(勞倫思.柯恩)★★★★★
  7. 父母的第二次轉大人(陳其正)(電子書)★★★★★
  8. 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陳其正)(電子書)★★★★★
  9. 覺醒父母(喜法莉.薩貝瑞)(電子書)★★★★★
  10. 覺醒父母的育兒地圖(喜法莉.薩貝瑞)(電子書)★★★★★


|其他|

  1.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卡爾.羅哲斯)(閱讀中)
  2. 諮商與心理治療(閱讀中)
  3. 助人技巧(閱讀中)

2024-12-27

得了便宜還賣乖

每天都是讓人無力且憤怒的新聞,但還可以怒或許不是壞事,那意味著對這個社會還懷抱著期待與希望。始終想不透,為什麼有人可以背叛日日呵護滋養自己的土地?如果真心不滿,為何不切斷臍帶投奔自以為的美好,以彼地為根,過著自己感覺落地生根的「踏實」生活。霸佔著所有資源還抱怨此地貧瘠無望,難道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2024-12-21

冬至


冬至,日子尋常,心情卻起伏難受,這或許是條漫漫長路,更需要過好每個日子,踏穩每個步伐,厚實自己才能把路走遠。

冬至是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一日,過了這天,白晝的光,也會令人越來越無法忽視。

好好吃一碗湯圓,好好整理自己,再好好地為自己的國家發聲,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做我們能力可及的事。

2024-12-19

這群人真的太荒謬

選舉只是一時的,監督才是永遠的。不管自己選出了怎樣的「政客」,肯定有當下的考量與需求,但無論如何,心中永遠都要有一個不能妥協的信念與價值,如果以台灣來說,自由與民主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價值,任何人的任何作為都不應該以挑戰這樣的基本人權為前提。藍白選民如果一直以旁觀者的姿態嘲諷貶低甚至不屑那些與自己政治立場相左的人,而不願好好正視現實,有錢沒國家意識的政客,頂多在無利可圖時拍拍屁股走人,日後要為這些意氣用事的言行付出代價的還是自己與自己的後代。

2024-12-18

失控的焦慮世代


最近讀這本,非常有感。大人自己如果就是網路重度使用者,就很難要求孩子不使用。如果這是未來趨勢,與其在用與不用之間糾結,更需要好好思考如何用,以及什麼時候用。安全並健康地與網路共存很需要學習,多數大人其實也沒有比較懂。

2024-12-10

無所不在的投射

有時我們對於一個人會特別崇拜與喜愛,多半是因為覺得對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成為了自己希望成為的人。

近日看社會新聞有感,反思自己,無所不在的投射。

2024-12-09

如何打算

又是新的一週的開始。

2024已經來到最後一個月了,倒數的日子很適合用來盤點年度計畫,其實已經忘記年初是如何規劃自己,看了今年度的閱讀清單,才突然驚覺這些不過都是不久前發生的事情,至少都在今年,記憶裡總以為是更久之前的事。

2024持續看了些書、電影和戲劇,年年如此,今年的經驗帶來何種成長或體悟?是否不同以往?如何不同?而我又如何去理解這些經驗?今年上了很多課,都不是必須,但是非常有熱情與興趣的課程,這些課程帶給我何種新視野?何種新體會?何種新認知?而我在其中對於自己是否又有何新認識?

這些都待好好整理,曾要求自己,凡走過都要留下痕跡,是一種刻意的練習,一種對自己的期待,一種練習更深刻感知當下的方式。

今年這樣的功夫做得並不扎實,這樣的不扎實也讓我感覺不踏實,甚至稍感混亂。或許是突然學習太多東西了,拼命地學習,拼命地吸收,忘記或是不願不捨稍停替自己整理整理,就只想拼命往前走,看看前方有什麼。

走著走著,一年又來到尾聲,該是整理自己的時候了。2025會是怎樣的一年呢?想要如何規劃呢?有何期待呢?新舊年交替之際,很適合想想這個問題,關於未來,關於自己,將如何打算?!

2024-12-08

努力的動機

如果努力是基於競爭意識,永遠都會處於疲於奔命與匱乏的狀態。

如果努力是基於熱情與愛,或許更容易讓自己樂在其中並享受一切。

有感。

我可能錯了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沒有暴風雨是永遠的,這也會過去。」

「自己不要的,不要送給別人,比方說,建議。」

「……練習如何不去創造想像中的未來場景,以及不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你遇見的每個人

都在進行一場戰鬥

你對此一無所知

與人為善

永遠如此

-- 挪威影集《羞恥》

(節錄自《我可能錯了》)


也許需要近距離接觸死神,才能真正明白,我們始終是彼此的過客。在理智面,我們都深知一件事:人總有一天會死。但是,讓這項認知與洞見往下擴及到身體其他部分,是我們一輩子的工作。每一步,都是值得的。

當我們的內心寬大到足以容納自己所有的感受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這並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有消極或難熬的情緒。我們只是不再認同它們,不再讓他們佔據自己。這樣一來,它們就不能再傷害我們,或讓我們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

談到面對死亡,為什麼我們文化中的主流敘事都是這種奮戰、抵抗和否認的英雄故事呢?為什麼死亡這麼常被描繪成非要打敗不可的敵人?為什麼要將它視為一種羞辱或失敗?我不喜歡認為死亡的反義是「活著」。我倒還寧願認為它是「出生」的反義。我當然不能證明這一點,但始終堅信在另一邊一定有什麼。有時,我甚至覺得會有一場奇妙的探險在等著我。

2024-12-04

對自己誠實

今天讀了好幾篇以前的網誌,都是一些對自己而言很深刻的文字,想起那幾年的迷惘與猶疑,以及滿滿的自我懷疑。

十年一望,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是更靠近夢想了,還是離夢想更遠了。但很感謝那些年對自己的靈魂拷問,一次又一次,反覆再反覆,把自己擊碎再重組。

謝謝那些年寫下的文字,對於此刻的自己來說,別具意義。

不管何時,都要對自己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