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當心情低落時

 


當內心又開始產生動搖時,去找會說出我想聽的意見的人聊聊也是個不錯的方式。雖然只聽到自己想聽的建議,算是一種「建議偏食」,但旁人的建議不需要「均衡攝取」也無妨。因為不想聽到的意見,即使聽了也只是徒增難過而已,倒不如選擇性聽取自己想聽的意見,聽完後才能夠重新打起精神來繼續前進。

(媽媽不只是媽媽,頁240)


2020-10-29

[繪本] 梅伊第一天上學

 


晚上陪孩子看這本書,自己讀完非常喜歡。

梅伊第一天上學,路上媽媽不停告訴她,在學校將會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但梅伊卻只想著,將會在學校發生的所有糟糕事情,擔心自己會交不到朋友,擔心自己不會寫字,擔心自己會想媽媽,好多好多的擔心讓她不想去學校。

梅伊爬到樹上不肯進學校,後來希希也爬上來了,她和梅伊一樣有好多的擔心,所以也不肯上學。兩個女孩就這樣坐在樹上邊吃餅乾邊聊著自己的煩惱。

最後,珍珠老師也爬到樹上,但有趣的是,她並不是要上來勸她們,老師聽到她們說不想去學校的時候,開心地說:「太好了,我也不要去上學。」「為什麼?」「因為,如果小朋友不喜歡我怎麼辦?如果我忘了星期二怎麼寫怎麼辦?如果我突然很想我的貓怎麼辦?」

梅伊很高興知道希希和珍珠老師和她害怕一樣的事情,她覺得自己不孤單了。

希希也是,而且她還安慰梅伊和珍珠老師,不必擔心會沒有人喜歡,因為她喜歡她們。

最後,珍珠老師也表示認同,並告訴兩個女孩,不必擔心不會唸故事和寫字,也不必擔心做錯,因為上學就是為了學習啊。

繪本的最後一頁,畫著珍珠老師牽著希希和梅伊一起進學校的背影。

「今天是梅伊、希希和珍珠老師第一天上學,她們一起去。」

--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讓梅伊自己發現,原來不是自己有問題,原來別人也有著和自己一樣的煩惱。比起媽媽滔滔描述上學的所有好處而無視梅伊的擔憂,梅伊反而在希希和珍珠老師的煩惱中覺得自己的感受被理解了,變得不再那麼抗拒上學,因為她知道自己不孤單,也知道這樣的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

媽媽不只是媽媽

 


「帶孩子時之所以會覺得很孤單落寞,會覺得全世界像是剩下自己一個人,並不是因為帶孩子本來就很孤單,而是因為整個社會氛圍不允許妳當了媽後還能做自己,為此感到悵然所失。」

「女性要兼顧工作與家庭並不難,難就難在社會觀點也必須跟著改變才行。站在女性的角度而言,育兒和工作本就不該是二選一的選項,應該要全盤納入生涯規劃中來考量。」(女權主義者、社會心理學家 Betty Friedan)

「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不是光靠我(媽媽)一個人就辦得到;而是需要丈夫、家人、職場環境與社會的支持才辦得到。」

--

《媽媽不只是媽媽》

在金石堂買的回頭書,便宜又好看,雖然很多概念和觀點不免像是老生常談,但不同的敘述語調讀來就有全新的感受。(但也可能是自我狀態的不同所致)

全書分為五大主題,分別是「媽媽」、「工作」、「自我」、「平衡」、「生活」和「心靈」,多篇讀來都非常有共鳴且認同,推薦。

2020-10-22

多麗絲‧萊辛

我們要向每個孩子說的,在他或她整個學校生涯中不斷說的,大致是這樣的話:

你正經歷一個洗腦過程,我們尚未發展出一套並非洗腦制度的教育制度。我們感到抱歉,但我們已盡力而為。你在這兒學到的,混合了這個時期的偏見和這個特定文化的選擇......我鼓勵你們離開,尋找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自己如何判斷事物。

(多麗絲‧萊辛)

我將前往的遠方

 


「文學應該作為一種和生命不斷辯證的途徑。」(郭強生)

常遇到《何不認真來悲傷》的讀者問我,寫這樣一本書是否給我帶來了療癒?我的回答總是,是的,但不是在當下的那個寫作過程。因為療癒不是一場驅魔,或是一陣大悲大喜的解放,它是一個每天在進行中的功課。真正的療癒是學會了如何在滿目瘡痍中,找到了那些強韌的生命碎片,進而發現,以往那座人人奮力攀登的高塔,原來可能不堪一擊。從求之不得到心安理得,只有靠誠實地不斷自我對話。

不再逃避生命底層我們終須面對的告別與毀壞,之後才是療癒的真正開始。這本《我將前往的遠方》,某種程度來說,更像是紀錄了我接下來的自我修補。

2020-10-15

期待

人經常以為,自己對他人好,這是愛。而愛是好東西,他人應該要歡喜接受,要無條件迎合,並且,最好要知道感恩與道謝。

然而這不是愛,這其實是愛的恐怖分身-「期待」。

你可以有期待,但每個人也都該擁有拒絕這份期待的權利。請允許你的期待落空,並學著接納失落。

(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療癒

 


「三三天生不是個疼愛妹妹的大姊,我不期待她做一個疼愛妹妹的姊姊,我期待她做自己,只要不動手傷害妹妹,我接納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當然,我也希冀她在充分獲得我的愛之後,在她覺得有餘裕的時刻,能把我的愛傳遞給妹妹,如此便好。」(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姊姊」這個角色,曾經也讓我很受傷且無奈,但在讀完這段文字的瞬間,竟覺得內心那個小女孩被接納包容且療癒了。

2020-10-14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對話練習,打破慣性。「問題」從來不是問題,大人怎麼「應對」,才是真正的問題。孩子要的,是大人沉穩的陪伴,引領他們趨於完整,成為完整的人。

對話的目標,從來就不在「解決問題」。親子對話,請別再落入「想解決問題」的困境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屢屢犯錯,才能屢屢學習,而我們也才能屢屢陪伴孩子成為一個不完美、但是完整的人,這才是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使命。

…………

喜歡書中充滿溫度且細膩的文字與生活實例,好讀好看。

2020-10-07

群島

 


胡晴舫的文字向來精準犀利,是本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書,雖是小說,但感覺更像是本評論書。幾十年後的讀者,還能從文字中捕捉到幾分共鳴?還是只剩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