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2

關於《自由》。

上完法蘭岑的《自由》後,李維菁說,如果看完這本小說會讓你覺得,過多的自由是混亂的源頭,那不如不要看,與其要有這樣的解讀,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去讀這本書,或許對作者而言還好一些,因為那絕非作者的本意。

她認為,焦慮會伴隨自由而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威權的社會裡,給人一種安定安全的假象,統治者會告訴你,該與不該做什麼,這種有限度的自由其實是一種自我的侷限,讓人錯以為一切都在秩序裡理性(合理)的進行,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讓人自己去思考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靠別人去跟你說你應該如何,或者替你規範一條你應該行走的方向,這些都不是自由的真義。

但在全然的自由裡,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自我與外在的相互拉扯與辯證,這過程可能伴隨著自我價值的崩壞,自我存在的懷疑,害怕自我的無價值感和無意義感,而這些理所當然會帶來所謂的焦慮,假如因為害怕面對這樣的焦慮,就因此而放棄自我思考的機會(自由),而選擇安全的權威所給予的有限度自由,這樣是不對的。

這番話讓我想起曾經說過的:「拒絕痛苦,就拒絕了美好的可能。」沒有什麼是可以不付出代價就可以擁有的,即便是「自由」,也必須忍受因此而來的焦慮感,沒有哪一種情緒是絕對純粹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