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1

上色遊戲。



(發表於2013/07/31人間福報副刊)

周末上午,吃過餐點,喝過咖啡,滿足地拿出前一日下班時所買的色鉛筆,和充滿童趣的明信片,開始了這一天的早課。明信片來自南部友人,他說,這款取名為「遊樂圖」的設計,是以府城(原台南市)和南瀛(原台南縣)為基底的品牌,設計者在其設計理念裡表示,希望藉由簡單的線條描繪來介紹整座城市的美好。

看著紙卡上熟悉的景點,流動的思緒也走進了包裹著金黃色澤的過往。雖然婚後選擇在他鄉落地生根,但這個提供自己成長養分,並收藏所有甜美記憶與青春夢的古城,永遠都會是記憶裡最純粹而靜好的城市。

我像兒時練習獨處那樣,在自己虛構出來的隱形空間裡,開始了一個人的玩樂。天空是藍的,而雲朵也依舊是童年時期所認知的那般,彩虹必須很繽紛,紅磚不能是其他色,飛機是帶點夢幻的粉橘,車子是喜歡的淺綠,而點綴城市的路樹則深一些,那棟高聳入天卻不在回憶裡生根的大億麗緻就隨便抓個色吧!

著色其實是非常需要專注力的,如果過於分心或心不在焉,很容易就將不同屬性的區塊塗成同一色塊,變成四不像的東西。拿著色筆仔細地將顏色塗抹在粗黑線條裡的空白處,想起小時候緊緊握著色筆卻抓不準下筆力道的模樣,總是在細微處不小心就將顏料畫出格子外而破壞了整個畫面的和諧,並為之感到懊惱。

長大後,對於力量的掌握與控制更嫻熟了,但長大後的自己是否仍保有孩童時那種對未知世界的無限想像呢?

詩人凌性傑的學生在〈尋找解釋的人〉中提到,凌曾給過他這樣的祝福:「珍惜一切都彷彿不能明白的時候。因為不明白,心中才會有許多想像與期待。」成長的確可以讓人增長許多知識性與技術性的東西,但關於那些天生而來的童心卻也毋須因此而有稍減。「珍惜一切都彷彿不能明白的時候」,我也以此自許。

看著塗抹後而顯得繽紛的明信片,嘴角露出滿意的微笑,這堂周末的早課是一段屬於我個人的美麗時光。



2013-07-18

閱讀女人



巴爾蒂斯(Balthus,1908年2月29日-2001年2月18日),原名巴爾塔扎·克洛索夫斯基·德羅拉(Balthasar Klossowski de Rola),波蘭裔法國具象派畫家。其作品既廣受推崇,又極富爭議,那些描繪青春期少年的作品尤為有名。在現代藝術激烈變革的時代,巴爾蒂斯卻是一位具有古典主義情結的畫家,鍾情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構圖嚴謹,畫面寧靜而抒情。

巴爾蒂斯出生於法國的一個波蘭族貴族家庭,父母都是藝術家。他13歲便在德國詩人里爾克的鼓勵下開始作畫,一生沒有受過專業美術教育,以臨摹名畫來學習技法。1934年就在巴黎舉辦了首場個人畫展,隨後超現實主義者邀他加入,被他拒絕。他獨自一人創作,1950年代中期開始贏得了廣泛聲譽,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蓬皮杜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均有展出他的作品。1961年被任命為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曾獲法國國家藝術大獎(1976年)、日本藝術家協會國際藝術獎等獎項。

2013-07-13

先是八月,然後六月和七月。



「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然後八月寧靜。」

這句話指的其實是陳寧的兩本書,《六月下雨,七月炎熱》和《八月寧靜》。

先是看了八月,再回頭去找六月和七月,可惜一直還沒找到。時間拉長了,對它的想像就又會多一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像患了強迫症一樣,不斷地上網搜尋《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然後再把網路上針對這書的心得讀過一遍。

然而,越是如此,就越覺得非找到這本書不可。


塵翎部落格
陳寧部落格

換日線的心得


2013-07-12

【詩】吳晟〈成長〉



高中時,非常喜歡吳晟的《向孩子說》,總是一再地反覆地讀,沒有華麗的意象,但卻總能感受到最誠摯的情感。

吳晟〈成長〉

在沒有掌聲的環境中
默默成長的孩子
長大後,才不會使盡手段搶鏡頭
不習慣遭受冷落

在沒有玩具的環境中
辛勤地成長的孩子
長大後,才不會將別人
也當做自己的玩具

在沒有粉飾的環境中
野樹般成長的孩子
長大後,才懂得尊重
一絲一縷的勞苦
才懂得感恩

當多數人圍著奇花異卉
齊聲讚頌
孩子呀!你們要多注視
隨處強韌生長的小草

2013-07-09

【詩】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向陽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就是思念出聲的時
窗仔外的風陣陣地嚎
天頂的星閃閃啊熾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我置醒過來的暗暝想起著你
我置睏未去的暗暝想起著你
想起咱牽手行過的小路
火金姑舉燈照過的田墘
竹林 茫霧 山埔
猶如輕聲細說的溪水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詩】 陳黎〈春夜聽冬之旅 -寄費雪狄斯考〉

這世界老了,
負載如許沈重的愛與虛無;
你歌聲裡的獅子也老了,
猶然眷戀地斜倚在童年的菩提樹下,
不肯輕易入眠。

睡眠也許是好的,當
走過的歲月像一層層冰雪
覆蓋過人間的愁苦、磨難;
睡眠裡有花也許是好的,
當孤寂的心依然在荒蕪中尋找草綠。

春花開在冬夜,
熱淚僵凍於湖底,
這世界教我們希望,也教我們失望;
我們的生命是僅有的一張薄紙,
寫滿白霜與塵土,嘆息與陰影。

我們在一撕即破的紙上做夢,
不因其短小、單薄而減輕重量;
我們在擦過又擦過的夢裡種樹,
並且在每一次難過的時候
回到它的身邊。

春夜聽冬之旅,
你沙啞的歌聲是夢中的夢,

帶著冬天與春天一同旅行。

2013-07-08

復刻人生

(發表於2013/07/05 中華日報副刊)

 最近他常常覺得睡不飽,每晚雙眼一闔,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就又會躍上眼前。

 夢裡的他一樣有老婆和小孩,在一間與現實生活裡一模一樣的公司上班,夢境簡直是現實生活的復刻,不同的是,夢裡的老婆溫柔體貼,小孩也懂事聽話,在公司裡他更是大家倚重的對象。

 這個夢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他已記不得,剛開始只是偶爾來找,慢慢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在夢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其實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夢境,多半是現實生活的重複,只不過稍稍變了形。

 舉例來說,如果白天和老婆吵架,夢裡兩人就會加倍恩愛;如果白天遭同事排擠老闆責罵,夢裡就會變成公司裡大家爭相請教的重要人物,凡是有他出馬的案子,沒有不成功的。

 今天在公司裡又被老闆叫進去削了一頓,說他開會時精神如何的不集中,工作上如何的不用心,客戶如何抱怨他的服務態度不佳,還說他每天加班到那麼晚卻不見業績有何成長,不是能力有問題,就是這工作根本不適合他,最後還下了通牒,如果一個月內沒有讓老闆看到改變,就放長假去吧!

 「哼!」餐桌上他想起白天在公司裡老闆所講得那些話,心裡真是不痛快。

 「在那邊發什麼楞!還不快點吃一吃,我要洗碗了啦!」老婆臭著一張臉,沒好氣地說。

 「連吃個飯也這樣拖拖拉拉,難怪什麼都輸人家。」老婆往流理台走去,轉身前仍不忘數落他。

 「明明當初說我細心斯文,怎麼現在卻成了拖拖拉拉。」他在心底叨唸,同時也不甘願地將飯碗裡那最後一口飯扒淨。

 晚飯後,他離開那個令人窒息的家,走到巷口的小公園裡抽著一根又一根的菸,想起最近老婆對他滿是挑剔的態度;想起那個老是關在房門裡,一天說不上一句話的國三兒子;想起公司裡老是找他麻煩的上司,他開始思考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明明他也曾經是老婆口中溫柔體貼的老公;明明他也曾經是兒子口中什麼都難不倒的神奇老爸;明明他也曾經是老闆口中信實可靠又穩重的員工,怎麼沒幾年光景,一切都不一樣了呢?

 突然,他想起了夜裡的夢,想起了夢裡的自己。

 「會不會其實現在的自己才是在夢裡呢?」想著想著,他感覺到一股濃濃的睡意自眼皮底下襲來。
 

華副連結

2013-07-06

閱讀的想像



喜歡那迷人的閱讀姿態,一種舒服的慵懶感覺。

想像那是一個安靜的早晨,
想像那是一個假日的午後,
想像那是某個靜謐的夜晚,
想像那可能也是你我曾有過的閱讀身影,

那麼迷人,那麼美。

明信片:「閱讀中的女人」
購於雷諾瓦畫展。

2013-07-02

看與被看

臉書的分享性(或炫耀性)自不待言,但就某個程度而言,臉書同時也滿足了人性裡的窺探慾望。

透過臉書,我們得以窺視別人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所思所感。

從打卡,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所關注的對象正在哪裡;從標籤,我們可以知道他正和誰在一起;從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他正想些什麼;從照片,我們可以知道他正做些什麼或吃些什麼。

若將這裡所謂的「知道」替換成「想像」二字,或許會更精確些。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了,但其實一切不過來自於自己的想像。

發文者不過提供了自己世界的一角,讓這曖昧不明的世界得以成形的,通常是觀看者的想像。然而,這個在觀看者腦中逐漸完整的世界,不盡然就是發文者真實的處境。更多時候,它反映的是觀看者的內在想望。

觀看者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底,透過發文者所提供的資訊為媒介,在感覺裡建(虛)構出自己的欠缺,或者匱乏,並以一廂情願的情感去強化,時間一拉長,對於別人的生活就會開始產生異樣情感,並開始有一種:「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比較多姿彩?」的疑問。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來自於使用者的願意發文或分享,而其中的真實性往往不是最重要,畢竟不管是真或假,觀看者在乎的永遠只是自己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