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自己會思考,關於逃避,社會價值是怎麼定義的?而我們自己又是如何想像的?
我們每個大人是不是都這樣被扭曲而來的,不喜歡也不能拒絕,不想要也只能忍耐…………久了,開始慢慢覺得自己不行不能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擺在第一位是自私的,開始習慣性地壓抑自己責備自己…………直到中年回望過去,發現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迎合別人的需求,不敢面對自己內在真實的聲音。
為什麼不喜歡不能放棄?為什麼放棄就會被說逃避?為什麼逃避不行?如果可以讓自己好好活下去,適時的逃避一下真的很嚴重嗎?還是逃避的說法只是我們用來拒絕思考辦法的單一標籤?我在李雅卿的書裡看到好多價值的辯論,好值得我們思考。
李雅卿說她有一度都覺得自己快失去孩子了,每次孩子只要不在視線內,她就莫名焦慮與恐懼,她好怕孩子在她沒注意時突然就沒有了。
她說,我都快失去孩子了,我還在乎什麼其他人眼光,只要能讓我的孩子好起來,什麼辦法我都願意嘗試。
如果你是一個把孩子的表現與成就看得比他的心靈健康還重要的父母,非常推薦讀。如果不是,也很推薦。